,经历过苗刘兵变、淮西军变和四大将事件的赵构对此还是相当敏感的。
和平的时代,平庸且听话的军队,这是赵宋家法之所以能够解决五代遗风的精妙所在。
可在乱世之中,这样的家法未免有些不合时宜。
只是作为皇帝,赵构这位大神又怎么能承认这件事情的本质是自己没有及时整顿军备、耽于享乐和故意放纵而造成的呢?
“平时不整顿军备,事到临头才发现无兵可用,诸臣误我!王纶!你也误我!”
赵构强行甩锅给王纶,无视了之前王纶多次上表要求整顿军备的事实,让王纶大为惊讶。
但是惊讶归惊讶,王纶知道赵构需要一个台阶,需要一个背锅侠,需要一只可以为他扛起责任的替罪羊。
于是他只能悲催的向赵构认罪。
“臣知罪,请陛下饶恕。”
“起来,去办事,许你戴罪立功,若不能戴罪立功,数罪并罚!”
赵构一脸威严的告诫王纶。
于是王纶悲催的成为了主要负责任的人,把一切都扛在肩上,一肩挑起了这次突发的政治事件。
另一头,汤思退和沈该全权负责起了和辛弃疾谈判的重任,誓要用大义名分把辛弃疾和明国的无理要求驳回。
因为赵构很生气,不想见辛弃疾,所以辛弃疾就直接和汤思退与沈该谈判。
这一回谈判可就没有之前那么友好的氛围了,汤思退和沈该满面寒霜,看着老神在在的辛弃疾,摆出了一副决不妥协的姿态。
“辛总长,对于大明国此番遣使南下,我等以诚相待,本以为辛总长会带来两国携手共渡难关的好消息,可不曾想,大明国却是要违背两国订立的盟约?这可不是君子所为。”
汤思退一坐下就开始对辛弃疾发动进攻。
辛弃疾冷笑一声。
“汤相公此言差矣,两国订立的盟约中,有任何关系到治理黄河的内容吗?没有吧?两国当然睦邻友好,互帮互助,而且你们说,大明国成功治理黄河了,南朝不会因此得利?”
汤思退眨了眨眼睛,寻思了一番。
目前淮南地确实在南宋的统治当中,每当黄河泛滥夺淮入海的时候,南宋也会遭到侵袭,绝非毫发无伤。
明国如果成功治理黄河,把黄河改回故道,南宋当然会得到利益,能够回复淮南之地往日的繁华,增加财政收入,减少防灾损失等等。
这倒是实实在在的利益,所以明国方面提出向南宋索取一些治理黄河的费用看上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