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草场和粮食产地,要不那不都白得了么,交给你们屯兵来办,我觉得还是比较有利,免得北边豪强南侵来犯,你们要和机动步兵配合好,免得被人打秋风。”
“诺。”
“杨康,你那贸易现在要按照我的计划行事,万万不可擅自作为。”
“诺。”
“对印度各国,原棉要加大收购力度,宝石、黄金不要多收,以物换物为主,补不齐后再用黄金结算。”杨晨毓考虑到生活水平本质上还是人均zhan有的物资决定的,而不是金币,这点上他和古代那些人差不多,他从不认为黄金白银多要了对政权和国家好,最多就是财政帮助,时间久了也会引起通货膨胀。实物才是王道,比如一件青花瓷罐,换五两黄金和5吴越吨原棉,他是只会选择原棉,比如丝绸,同样一匹白素,可以换印度棉绸三匹或者原棉两吴越吨,他也是选择原棉。手里物资越多,国民才可能分得物资越多,这样的生活水平才是实打实的。
“大王,印度棉绸倒是很不错的,您看要不要也收购。”
“这个么,少量,和项家兄弟商议,看能不能引进些印度各国匠人,把我们棉布技术搞上去,还有炼铁,也是一样,你们搞贸易,要和国内搞好关系,看人家有什么需要,只要有那边特色,我们不如他们的都要搞回来。”杨晨毓就是那种大地主心思,什么都要国内有,哈哈,现在很多人都不能理解这个心思,因为没有饥饿经历的以为什么都可以买,只要钱就行。其实是不对的,只有掌握在自己手里,那么买点也无所谓,要不就很危险了。
“印度原棉产量大,我看可以,只是船只不太够,真要运原棉的话,一年也就一次机会,必须一次投入足够的船只才行。”
“海军把退役的一部分组成一支运输队,一年帮你们运一回棉花,空闲时间再在吴越各岛之间联络运输用,还有牛,印度各国起码有上万万头,我们放心买,不管什么办法,我们要多搞一些。”
“诺。”
“大王,去年印度的牛都买了十来万头,只是那边的牛只能在南洋用,北边就不行。”
“吴越呢,这里应该还行吧。至于耕种,我看你们都是死脑筋,最多用两头牛,这个怎么行,大不了用十二头十八头牛一起拉,我就不信了。”杨晨毓敢说这个话,主要也是看过以前欧洲一战纪录片,一战前欧洲农业也不错的,农机大都是畜力,他们耕地最多有二十多头一起拉着犁走,所以一个农民可以耕种超过我们小农十倍的土地,这样人口才会被释放出来。按照杨晨毓和申艳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