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的就是天灾和人祸,否则谁也休想消灭。
“是我孟浪”
曹变蛟感谢旁边这位县丞的提醒。
“不知县丞大人高名”
李岩也自我介绍道:
“在下李岩,原名李信,天启丁卯年举人,其父李精白是山东巡抚加兵部尚书衔,现在是津门卫的县丞,请多多指教,不知道你是?”
原来是官二代。
“我叫曹变蛟,现在被陛下任命为朱雀步兵师下属骑兵团团长,军衔的话是上校,旧有军衔的是都司。”
现在轮到津门卫的县令朱舜水发言,军队打战离不开后勤保障。
“现在津门卫村庄个,每一个村庄拥有4人,外来流民4人,津门卫县城拥有居民44人,共计人口人(含系统出厂的技术工人,官员),可以提供粮食XX吨,火器米尼子弹4万发,大小野战炮炮弹4门,各类型火箭发,弓箭长枪,盾牌等共计把(发)仿制版M4手雷弹,地雷共计4枚,而且产量还可以继续增加(只要钱到位,可以继续扩大翻倍扩大产能)”
————分割线————
明朝初年(4世纪要),大明出现了采用机械发火装置的真正的地雷。据4年焦玉所著《火龙经》一收所载:“炸炮制以生铁铸,空腹,放药杵实,入小竹筒,穿火线于内,外用长线穿火槽,择寇必由之路,连连数十埋入坑中,药槽通接钢轮,土掩,使贼不知,踏动发机,震起,铁块如飞,火焰冲天。”可以看出“炸炮”不仅是最早的压发地雷,还与今天的“连环雷”相似,“地雷”一词也由此而出。年,明朝名将戚继光驻守蓟州时,曾制造一种“钢轮发火”地雷,当敌人踏动机索时,钢轮转动与火石急剧摩擦发火,引爆地雷。
钢轮发火装置提高了地雷发火时机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在明代文献中,已有多种地雷的详细记载,这说明当时明朝的地雷已发展到一定的水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