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且说这李瑗洛阳一行,以为与郁射取得了默契,回到幽州正想秘杀了王君廓,不曾想到这王君廓却是个绝顶聪明之人,李瑗还未找他,他却先找上了门来。
其实,这李瑗往洛阳虽说是密行,可对王君廓来说,李瑗的一举一动他都了如指掌,当年李渊把他安排到幽州作李瑗的辅军,便密授他监视李瑗的一举一动,李瑗虽是皇族,但李渊对于边关首席长官的任命都不是十分放心的,他必须安排他的密探,无论是谁,他都必须对他的一切行动了如指掌。
帝王之心能宽容天地四海,有时却疑惑不定,甚至于小算如针,就连妻子儿女也未必能信得过,因此王君廓既是辅军也是暗探便没什么奇怪。
王君廓既知李瑗往东行,只有两种可能性,一是回长安述职,可这一去即无复返之理。李瑗既是太子一党,太子被诛,李世民岂能让李瑗拥兵于边关要地?因此,李瑗一回长安,要么立受诛杀,要么调职他任,必无再返幽州之理。
二是李瑗觉得面临生死之决择,自己既是太子死党,李世民岂能放过自己?回长安必受一死,与其回长安受死,不如投了郁射,这不仅是一条生路,若与郁射联手,夹击消灭李靖,便可与大唐争分天下,这应是最明智的一步棋!
因此,王君廓心里估算,倘若李瑗一去不返,朝廷的任命文书会很快下来,这幽州都督一职非他王君廓莫属,若李瑗还转回幽州,他王君廓便有生命之忧。李瑗要起事,必先杀了他王君廓!
李瑗离开幽州这些时日,王君廓忐忑不安,他想,要保住自己,要么先逃离幽州,但是,若是李瑗真的是回长安述职,自己如惊弓之鸟携家出逃,在朝廷的眼里自己便是丧家之犬了,一个丧家之犬还有啥前途呢?
这么想来,这一着不行!于是又转想,自己虽称不得是英雄盖世,至少也算是个勇武之将,当年当山大王时也算是一条好汉,归顺大唐后,也立过战功,绝非窝囊之辈!
既非窝囊之辈,则不能作苟安逃命之事,当以勇谋取胜,既以勇谋取胜,须想出取胜之策才是。王君廓思虑再三,觉得该先下手为强,却又转想,李瑗既想密杀他王君廓,便容不得他先动手,既然下不了手,又该如何?
直到李瑗从河南回来的当天晚上,王君廓情急之间才有了一计。他一听李瑗回到了幽州,便半刻也不敢耽搁,速速便上都督府来。
那时侯李瑗刚进门,风尘仆仆,还来不及梳洗换衣,忽听报说王君廓来,心里咯噔一下,正是诧异,那王君廓却进了厅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