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随时会被屏蔽无法访问,请下载APP继续阅读。APP内容更加精彩,期待你的到来。点击确认开始下载。

第一百七十一章 剪羊毛(2 / 4)

乡试同年,吴老弟若是不弃,便称我一声世叔也罢。”杨嗣昌笑眯眯地说道。

“唯世叔之言是从。”吴为笑道,他也乐得与杨嗣昌拉近关系。

三人一路说笑着走入驿站,自有吴为亲卫上前将杨嗣昌的随从轿夫人等引至一旁歇息安顿。

若仅止吴、李二人对杨鹤有恩,杨嗣昌也不至如此热络,让他动心的还是杨鹤在书信中提到吴为在安塞施行的诸般措置,富民、强兵、发展商旅,件件行事皆是不凡,无一不是搔到了他的痒处,都是他想为又不知如何着手之事,如今正主来了,如何能不一一备细询之。

杨嗣昌志向甚高,见识也颇不凡,更有在各地任职的经历。这些年来,大明天灾人祸频仍,国势日蹙,都落在了他的眼里,心急如焚之余,他也作了不少尝试。

右参政之职本就兼管兵事,他也想法设法筹集粮饷,编练了一支两千余人的团练兵,日日操练不辍,开封左近的盗匪绝迹,与他的努力也是分不开的。

再加上开封的周王也是一位开明宗室,对佃户盘剥较轻,也使得省城开封附近竟成了河南境内的一片净土。

但杨嗣昌毕竟是河南右参政,不是开封府尹,河南其他地方民不聊生之状他也清楚得很,只是无钱无粮,更有一些事情是他无能为力的,只得徒呼奈何。

让杨嗣昌也无能为力的原因自然是有人地位比他更高,而且高得多得多,那便是河南各地的藩王。

大明在河南一省就分封了七个藩王,除了周王较为开明之外,其他几位藩王无一不是贪得无厌之辈。

其中最著名的福王乃是神宗之子,深受父皇宠爱,一人就分封了两万顷藩田,而且都是膏腴之地,明朝立国已有二百余年,哪里还有多余的田地封给他,于是地方官府强取豪夺,将小民之田胡乱圈占纳为藩田,造成大批自耕农破产,颠沛流离,转相为盗。

就这样犹自不足,甚至还要让本省及周边湖广、四川等省加征租税钱粮以补上藩田不足部分的损失,更是给这样本来较富庶的地方也造成了沉重的负担。

问题最严重的时候,有户部官员禀报皇帝说,河南全省税赋都不够支付宗室俸禄的!

纵然知晓这种种弊端,可国朝制度如此,身为士大夫一员,深受儒家忠君思想熏陶的杨嗣昌又有什么法子?

他也只能中夜披衣而起,绕室逡巡,忧心如焚而已!

可现在情况不同了,杨鹤给他的书信中将情况说得极是明白,安塞灾情更严重,田土更贫瘠,流寇之乱更是比河南严重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