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放过吗?主公不是很大度吗,不如先忍耐一年半载,主公再去上朝,桓王必然后悔。我们不能因为一时的气愤,坏了五十多年三代君侯的好名声。”
大夫祭足说:“两位大臣说的都有道理,综合起来,不能有大的动作,也应该制造点小小的动静,试探一下周王的动静。我带一些兵马到周国的边界,就说我国缺粮,在哪里弄点粮食吃。如果周王派人问罪,我们就有话说。如果周王没有动静,主公再去朝见。”
庄公采纳了祭足的建议:“好,给你一支兵马,你去办吧。”事情的发展往往就是这样,不怕没有好事,就怕没有好人;不怕有坏人,就怕采纳坏主意。打这以后,郑庄公开始变态。
祭足把兵马领到周国和郑国的边界温,就去见温大夫,对他说:“我们国家闹粮荒,请温大夫借给我的部队一些粮食。”
温大夫说:“我这里是有粮食,但这是朝廷的军粮储备,没有周桓王的命令不能出库。”
祭足说:“那就不借库中的粮食了。”说完就回到军营,对将领说:“现在大麦小麦都已经成熟,都能吃了,他们不借粮食,咱们自己取,我还不求他了呢。现在开始割他们的麦子。”祭足早已准备好了,来时带了镰刀。他就命令士兵在温的地盘割麦子,用兵车运回自己的地盘,亲自领着一队精兵护卫。
温大夫知道了,气得干瞪眼,祭足兵强马壮,他的兵马太少打不过。只能眼睁睁的看着郑国抢收他们的麦子。
祭足带兵在温驻扎三个月,又转移到周都附近的成周边界,田地里的早稻已经成熟,黄橙橙的一片。祭足带领士兵收割一空,拉回郑国,满载而归。
周桓王知道郑国祭足带兵强收周国的麦子和早稻的事情非常气愤,要兴师问罪。
周公黑肩建议说:“祭足领兵偷割庄稼,这是边境上的小事。这样的事郑侯不一定清楚。因为小事兴兵事情就过头了,使得君臣感情彻底破裂。这样做不值得。大王对这件事不闻不问,郑侯知道了会自责,就会来赔礼道歉。”
周桓王采纳了黑肩的意见:“好,这件事就暂时撂下,不过要派兵把守边境,防止再出现这种事件。”
周公领命,进行了安排部署。
祭足领兵割地抢粮,是一种挑衅行为。郑庄公看这种挑衅周桓王没有动兵,处事还是比较大度的,自己就显得过于计较了。就打算按原来的计划去朝见桓王赔礼道歉。他还没有动身,边关报告,卫国发生政变,新任卫侯州吁带领鲁、陈、蔡、宋五国兵马进攻郑国,郑庄公就把去朝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