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居住在鲜卑山部落的统称,没有正式首领,以其说鲜卑是一个国家,倒不如说是一个族群联盟。鲜卑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诸部林立,无所统属,各不相下,相互间内讧不断,战乱频仍,这也就是鲜卑为什么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屈于匈奴之下,受其役属,怎么也抬不起头来的原因。”
“先汉时期鲜卑几乎名不见经传,只是个屈膝于强大统一的匈奴帝国下的小部族。鲜卑登上历史舞台还要从后汉说起。后汉初,鲜卑族从属于匈奴,光武皇帝建武二十一年,大汉辽东太守祭彤大败鲜卑人,收其地,其首领偏何率部降汉。不久,鲜卑族另一部落首领仇贲到洛阳朝见光武皇帝,光武皇帝封其为王,与宁城护乌桓校尉同辖鲜卑人。”
“其时大汉在北方的主要敌人还是匈奴,匈奴自恃强盛,不服王化,屡侵中国,举朝上下都对其十分重视。可正因如此,朝中官员只顾对付匈奴,忽视其他部族,给其他部族以可趁之机,乘机坐大。鲜卑就是一个最著名的例子,不过事关大汉对外政策,臣不敢妄加评论。和帝永元年间,大将军窦宪遣右校尉耿夔击破匈奴,北单于逃走。鲜卑乘机离开自己原先住的那块鸟不拉屎,鸡不下蛋的烂地,迁徙到水草肥美的匈奴故地。当时匈奴并没有全部逃散,留在故地的尚有十余万部众,因单于逃亡,无所从属,见鲜卑人来了,便自号鲜卑,跟在他们屁屁后面混,这些部落和鲜卑人通婚,逐渐被鲜卑人同化。鲜卑一下子得了十余万人,由此强盛,开始侵扰中原。臣刚才说到,鲜卑不是一个国家,而是一个族群,它虽然离开了鲜卑山,到了匈奴故地,但诸部林立的局面仍没有改变,自己部落内部甚是团结,亲如兄弟。可部落与部落之间却视为仇敌,一见面就打打杀杀,是以当时鲜卑虽然进犯中国,为害倒也不大。”
“桓灵之世鲜卑出了一个不世出的英雄檀石槐,他凭借以生俱来的武勇智谋,打平鲜卑诸部。哪个部落不服他管制,他就拿着西瓜刀,打到那个部落不敢再放声音为止。由于檀石槐部众骁勇善斗,而且他为人廉直,对诸部一视同仁,无所阿护,诸部畏服,共同推举他为鲜卑诸部大人。一度混乱不堪,内战不止鲜卑终于出现了一个强大而统一政权,檀石槐统一鲜卑诸部后,设王庭于高柳北三百余里弹汗山啜仇水上,立法教民,兴利除蔽,鲜卑东西部大人尽皆隶属于他,兵马甚盛,控弦二三十万骑,南钞汉边,北拒丁令,东却夫余,西击乌孙,尽占匈奴故地,领土面积东西长一万二千余里,南北宽七千余里,网罗山川、水泽、盐池甚广。那时桓帝在位,听说檀石槐他老人家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