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对啊,江南历代都有文臣显赫,一向都是以耕读传家为主体社会价值观念,对教育对礼数都极为敬重,优越的生存环境使得江南道一向重文轻武,不似西北边陲般好勇斗狠时常发生械斗纷争。
前朝皇族遗老余孽煽动民乱?也不应该啊,太祖皇帝当年屠刀虽利但登基大宝之后也善待前朝皇族,未曾有听说过大庆帝国治下的各道有前朝遗老余孽举旗造反的风闻。纵使有也不应该在江南道啊!别的不说,江南道历来就是征召军队的难题,人数少是一方面,各部族都习文经商中农耕不愿吃兵粮扛大旗,一支没有太强斗志心的不对是无论如何都打不赢的,何况面对的是大庆帝国以武为荣的国家战争机器,再有就是江南道一面临海,北部又有大河天堑封锁,地势又是西北高东南低,从大庆帝国的版图上看,如果造反就需要仰着头一步步向山顶冲击,要是真能打到京都都是猴年马月的事情了。不说打战,帝国的其他几道受于皇命联合起来封锁就能把江南道困死了!
此次受命出行,枢密院的那些大佬喷着火的眼睛至今还心有余悸,我韩功德招你惹你了,又不是我主动请命来着江南道的,厢军打的这么窝囊又不是我指挥的,我到江南道镇灾抚慰又不是去抢那么军部的功劳,至于把我当敌国的对手一样看待吗?平了乱你们不高兴,平不了乱你们肯定也不高兴,目前的现状靠我手上的几封抚慰圣旨和我一个文官的嘴巴就能摆平的吗?到时候还是要借助你们军部的力量,最后平不了乱枢密院还不是要拿我开刀说是瞎指挥乱平乱,我一个文官就这么把骨头经得起你们这些丘八们几回拆?!
中书省门下的文官们倒是各有主意,上路前他们的眼神真的是什么都有。有真心担忧的怕此行一出京都便回不来了,有假担忧的,担忧自己此行不成功下一个去抚慰的就可能是他们中的某个倒霉蛋了,还有幸灾乐祸的,早有其他部的大佬看礼部老尚书不顺眼了,连带着自己也受了不少白眼,在他们心里一定在想最好自己死在江南道,顺带着打倒老尚书,这样礼部的上层位置就空出来了,自己家族中的年轻人就可以往上抬一抬屁股了。更多的还是在思索之前自己思索的那个问题---为什么是我?
都察院那边倒是没见到什么大的响动,除了依例派出几大处里的几位,目前也没有什么特别明显的声音传出来,不过这也是常态了,都察院除了一处那些拿骂人当饭吃以批判各路官员为最终荣誉的“碎嘴子”照例在江南道的消息传到京都后纷纷上书言食,说江南道各级官员必定贪赃枉法滥收捐税导致官逼民反,江南反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