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随时会被屏蔽无法访问,请下载APP继续阅读。APP内容更加精彩,期待你的到来。点击确认开始下载。

第三十九章 北京?北平?(3 / 4)

,所谓的共和面,就是三四十种猫不闻狗不舔的废物混合成的东西。据后世存世的老人们回忆,这种混合面的成分在倭寇统治时期也并不固定。年景好的时候,里面多数是陈康烂谷和一些谷壳麦秆之类的东西。如果年景不好,以上的东西都属奢求,更多的掺进了碎石子、沙粒、虫子甚至煤渣。曾在鹤年堂学徒的傅留城老人回忆:“老百姓开始忍受不了“共和面”,就提着口袋到处找卖粮的地方,不过粮店就是不卖,因为倭寇人已经下了封粮的死命令。没办法,后来老百姓连用来喂猪的白薯干、豆饼之类的东西都抢着买。再到后来干脆连共和面也不易得到了,一旦买到,不得不强忍着咽下了。”共和面的口感是可想而知的,更要命的是这种东西既没有营养,而且容易引起腹泻或者便秘,对于抵抗力弱的老人和孩子无异于一道催命符。到了战争后期,倭寇人对于粮食的管控更加严格,动不动就封铺抢店。即使是共和面也成了“香悖悖”,因此城市中竟然衍生出了一些小贩,他们清早起来,悄悄地走街串巷,收购上来一些共和面,再赶出城外,卖给关厢的困苦百姓,从中赚取一点利润。那时的北平老百姓,即使想吃到一些猪狗都不肯食用的共和面,都要如此偷偷摸摸。其艰难困苦,可想而知。解放后,在老舍先生的名篇《四世同堂》中:祁家最小的生命妞妞最后就是因为吃杂质过多的共和面,里面的沙子、谷壳卡在阑尾处,引起了急性阑尾炎。她肚子里阵阵绞痛,浑身缩成一团,浑身直冒冷汗,旧裤子,小褂子都湿透了,在受尽了人间苦难以后,离开了人世。

这就是出现在王凡眼中的,曾经是天子脚下的京城,而今变成了一座彻彻底底的萧条贫民窟的北平都城。

“雅迪,这里真的是北平吗?”

“从地理位置上讲,是没问题的!”

“那为什么会如此破落?”

“和70年以后去比较,自然显得破旧。如果再往前看100年,也许你们地球后世认为杂乱差的黑煤窑等工厂,在前清就是先进的工业区了,代表了兴盛与国力。”

看着城边密密麻麻的乞讨者,城内脏乱的街道,虽然知道倭寇军队和头领住的地方肯定环境好,但是王凡却再也提不起来去探幽寻古的兴趣。

“我们总是说,有朋自远方来,不亦说乎,总是给予外来客最好的待遇,结果换来的是什么?战争、屈辱、杀戮、嘲笑!总是宽外人而严内民!”王凡自问自答的说道。

“你想表达什么意思?”

“没什么,只是突然间想明白,想开了,我一直是以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