挥手致意。
开学典礼的最后一项内容,是一个叫王承斌的学员代表两校一百三十名学员讲话。他表示一定要好好学习,争取学有所成,将来为国家和民族的强盛“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听着这名新学员极富感染力的讲话,冯华心中不由得一动。还是在招生面试时,这个学员就引起了他的注意,不仅是因为此人相貌堂堂,更主要的是他的名字让冯华感到似曾相识,只是想了好一阵子,也没有想出个究竟。
此刻,冯华把眼睛瞄向桌子上的学员名单:王承斌,字孝伯,奉天兴城县人,生于同治11年(1873年),是13名外地前来应召的年轻人中考试成绩最好的一个。
看完王承斌的学员表,冯华又在名单上寻找到另一个曾经引起他注意的学员:冯德麟,字麟阁,海城人,生于同治5年(1867年)是原二连的一排长,名字与奉军初建时期张作霖的那个老“搭档”相同。冯华虽然知道有“冯德麟”这个人,但是对他的生平经历并不很熟悉,主要还是因为他儿子“冯庸”是与“张学良”齐名的东北四公子之一、是中国第一所私立大学-冯庸大学的创始人,才对他的情况有所了解。因此,冯华现下也闹不清眼下这个英武的汉子,是不是就是那个曾经被袁世凯任命为奉军28师师长的冯德麟?
冯华觉得既然回到了一百多年前的这个世界,就有可能会遇到那个时代的知名人物。而凡是能在乱世中脱颖而出,在历史上留下姓名的,恐怕也不是平庸之辈。对这些人,能用的还是要大胆使用,绝不能把人才埋没了啊!
经过三个月的发展,根据地在经济建设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不仅使“龙口街”变得更加兴旺繁荣,而且也在悄然的改变着这里人们的一些思想观念。
由于义勇军的进驻和几个工厂的建立,士兵有津贴,工人有工资,无形之中增加了两千多人的消费需求,这对龙口街这个弹丸小镇的经济发展,起了极大的推动和促进作用。街面更趋繁华,物流更加活跃,城镇的规模也在逐渐扩大,更有一些外地的工人已经开始把家眷迁移过来。虽然经济繁荣增加的收入还微不足道,但是已经开始有了小范围市场经济的雏形。当然,在现阶段、在战争时期还少不了计划经济,可是冯华也看到了经济发展的希望。
吴秀英的被服厂,在设立之初主要是想解决根据地一些孤寡、没有依靠妇女的生计问题。随着义勇军的发展,部队的服装、鞋袜、衣被,子弹袋和手榴弹袋都需要统一解决。被服厂的规模也在逐渐扩大,目前已有女工六十多人。虽然不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