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坤一的字)老成持重,当不会骗朕。
两份战报分别是节制关内外防剿诸军钦差大臣刘坤一、帮办大臣吴大澂及宋庆和吉林将军长顺发来的的,其内容出奇的相似,都是青苔峪大捷和冯华义勇军的骁勇善战。光绪看罢,就犹如“久旱逢甘霖”不由得喜极而泣,多日的阴霾一扫而光。他仰天长叹一声:“啊!八个月了,朕今天才得以吐出一口闷气啊!”此时,皇上才想起仍然跪伏在地的奏事太监。”
打发走奏事太监,皇上又把电报仔仔细细地看了一遍,才大喊一声:“来人,快去军机处,命值班苏拉分头召集军机大臣,速来养心殿议事!”
在军机直庐,总理大臣恭亲王奕訢、户部尚书帝师翁同龢,礼部尚书李鸿藻、太子少保徐用仪、兵部尚书孙毓汶和礼部侍郎刚毅等几位军机大臣也正在传阅着刚刚收到的几道奏章和战报。
这刚毅才由翁同龢保荐,由广东巡抚内召,以礼部侍郎而在军机大臣上行走,诸事还不敢招摇,凡事自然都看恭亲王和翁、李二人之脸色。翁同龢,字叔平,江苏人。1876年受命入毓庆宫行走,一直担任光绪皇帝的老师。甲午战争爆发后,身任户部尚书、军机大臣的翁同龢力主对日作战,受命协助恭亲王奕訢督办军务。
此时有了青苔峪之役的辉煌胜利,让翁同龢不禁拍案而起,连连呼好。虽然清国战败几成定局,议和代表即将启程,但这个迟到的胜利还是让在座的几人大受鼓舞。奕訢、翁同龢和李鸿藻等人决定联衔上折光绪皇帝,重申和战并行,力主抚恤阵亡将士,表彰有功官员,以此振奋士气激励人心,以利再战。
面对着己方的胜利,徐用仪、孙毓汶不以为然。认为局部的胜利如同杯水车薪,根本无法扭转整个战场上的劣势,议和还应该是主基调。只是对这场罕见的胜仗,他们也不好意思在大家的兴头上去泼冷水,只是默默地听着翁同龢等人的议论,并不时的低声说些什么。
众人正说得热闹,军机堂苏拉引导执事太监前来宣旨:“皇上有旨,召各位军机大臣即时来养心殿觐见!”
翁同龢道:“皇上必定也收到了青苔峪大捷的战报,联名奏章已誊清,就一块带去面递吧。”恭亲王点了点头。
交泰殿已敲过午时钟,皇上还没有用膳的意思,几位军机大臣也只好陪着一块儿饿肚皮。
辽东的胜利让愁眉不展的万岁爷龙心大悦,但对是和还是战的问题,军机大臣们依然争论得非常激烈。辽河大捷增添了翁同龢、李鸿藻的信心,他们以冯华奏章中的论点为依据,强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