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医生,中堂的枪伤定会得到最好的治疗。如果现在回国,一方面会延误治疗,另一方面即使是回到中国也不一定就比这里的治疗条件好啊!”
看到日本人关切着急,一心想将自己留下来的神态,李鸿章这位外交界的老江湖心中也就明白了十之**:自己这次遇刺必然会在国际上引起不利于倭人的影响,看来日本政府也是万分着急,唯恐局势会有什么不测。想至此,他心中又暗暗地打起了主意。
其实,冯华对刘坤一讲的四点意见应该算是最恰当的策略,毕竟他曾经阅读过很多有关《马关条约》的历史书籍,早就预知了此次事件的前因后果。不过李鸿章由于身在局中,以及“外须和戎”思想的局限,因此对这件事他并没有看得那么远、那么透。
在心中迅速考虑了一下利弊得失,李鸿章对此事已经有了自己的想法。他来日本之前就已经很清楚的知道,不管自己在谈判桌上怎样努力,也难以避免割地赔款的结局。‘弱国无外交’,此时的李鸿章比任何人都更能痛切地感受到其中的含义。中日战争期间,他也曾考虑过全国动员,当然绝不是全民抗战的思想,只是动员全国各地的军队、团练。但是黄海海战后他向南洋水师求援,结果却为派系、成见所累,终于不了了之,从此他也断绝了全国动员的念头。虽然新近有了辽河大捷,为他的和谈增加了一些底气,可是他很清楚即使冯华的义勇军战斗力再强,大清朝现在也只有一个冯华呀!几千义勇军仍然是独木难支。从全国总体战场上看,这次中日战争中国还是战败了。
遇刺以后,李鸿章也曾想过,可以借口养伤退出谈判,避免卖国、误国的历史罪名。可是此时,看到伊藤博文和陆奥宗光焦虑的神情,他却犹豫了:这可是一个难得的好机会呀!只要能利用好此事估计以后和款也必易商办。如果现在就此回国,将来一旦谈判破裂战事再起,就再也不会有如此有利的和谈机会了,大清朝难不成真的要来个“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吗?想到这里,李鸿章暗暗地改变了主意,他决定要抓住这个机会,尽量减轻议和给大清国带来的损失。
伊藤博文与陆奥宗光并不知李鸿章心中在想些什么,四只眼睛阴晴不定地望着这个微微闭着眼睛,面色萎黄躺在病榻上的七旬老人,焦急地等待着他的回答。那一刻,他们真切体验到了度日如年的感觉。
在他们二人的感觉中是过了许久,李鸿章才睁开眼睛,声音低缓地说道:“好吧!回国的事先暂缓两日,看看伤势的情况以后再做决定。谢谢二位的关心了!”
得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