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随时会被屏蔽无法访问,请下载APP继续阅读。APP内容更加精彩,期待你的到来。点击确认开始下载。

第五十七章瓷母(2 / 3)

门手艺,在出国前他是天津一个古董行的伙计,不知道什么原因使得尚景荣失去了工作,才来到这法国的。”

文祥问道:“尚景荣在华工营跟一些什么人走得比较近呢?”

中国翻译说道:“在华工营里,他们天津人成立了一个小团体,因为这个华工营天津人比较少,所以他们就自发地成立了一个小团体。他们这个小团体,听说还和法国人管理下的华工营中的天津人有往来。”

听到尚景荣是古董行的伙计,文祥隐隐约约感到尚景荣的身上可能是案件的突破口,还得到那些天津人那里去摸摸情况。

在一次天津人集会的时候,文祥走进了他们中间,以公使馆人员的身份,参加他们集会。文祥以这样的身份参加,得到了他们热烈的欢迎。

在这个集会上,文祥发出一条信息,说中国驻法公使在法国收到了一件古董,听说天津人好古董,不知在座的同胞有没有对古董在行的人,可以帮我们的公使去鉴定鉴定。

听到中国公使有古董要鉴定,在座的天津人都议论开了,最后所有的人都公推一个叫包国安的人出来,说他对古董最在行了。

文祥为了摸情况。就和包国安聊了起来。看到文祥,包国安开始还有点拘谨,但聊开了之后,他就放松下来。

包国安在天津卫的时候,和尚景荣是同行,还是一个古董行的前台掌柜。时态平安的时候收古董,时态大乱的时候收黄金,这是生意行的一句行话。时局动乱之下,天津卫的古董生意是很难维持。包国安所在的古董行,因为一件宝贝就惹上了一场官司。

有一天,包国安所在的古董行来了一位客人,说要出手一件宝贝,这件宝贝还惊动了古董行的老板,古董行的老板看到这件宝贝的时候,就喜欢上了它。

这是一件瓷器,为乾隆瓷母瓶,由于稀少,连古董行老板都从未见过实物。当一件这样好端端的宝贝摆在眼前时,古董行老板的眼睛都为之一亮。”

清朝乾隆年间的瓷器烧制技术已经达到顶峰时期,乾隆为了炫技,专门命人烧制出一款集合所有瓷器品种、工艺于一身的大瓶。这种大瓷瓶高度为86厘米,因整器从上到下依次运用了色地珐琅彩、松石地粉彩、仿哥釉、金釉(耳饰)、青花、松石釉、窑变釉、斗彩、冬青釉暗刻、祭兰描金、开光绘粉彩、仿官釉、绿釉、珊瑚红釉、仿汝釉、紫金釉等15种施釉方法,16层纹饰,而被称为“瓷母”。

乾隆一朝官窑瓷器追求精美极致之风,皇帝推崇加上唐英督办,方有“瓷母”开创了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