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旦发生边疆战争,北京将受到影响,从理论上来说,长安或者洛阳是最适合定都的。
但是处于振奋人心,彰显大宋皇室奋发向上的气势。以挽回靖康元年和二年大宋惨败的负面形象,以及赵桓个人的情绪,还有燕云地区的特殊情况,都促使他选择了把幽州改为北京城。成为大宋的国都,强行把皇族迁移至此,而在皇族内部,反对此举的占据了百分之九十九。
一旦赵桓不在了,赵宋皇室内部的某人当上了皇帝,第一件事定然是迁都。把都城迁离燕云地区,这是必然的,而一旦大宋都城离开了燕云,或者说是在此时离开了燕云地区,必然会造成北疆震动。
赵桓的存在是无可替代的,是大宋皇室绝无仅有的特例,也是大宋继续强大下去的重要保障,没有坚强的皇帝,大宋就无法坚强。
赵桓深深的明白自己所面临的是什么样的局面,他很不放心,很担忧,担忧自己一旦离开了人世间,大宋还能不能继续辉煌,中兴的局面来之不易,一群中兴名臣名将更是上天赐给的宝物,正如同岳翻曾经说过的,开国功臣常有,而中兴名臣不常有,因为中兴比开国更难。
大宋经过了痛苦的磨砺,涅磐重生,才有如今的中兴局面,文有赵鼎吴用张叔夜等人,武有岳飞林冲宗泽和西北诸将,还有一个岳翻文武双全鼎立其中,大宋有史以来最强的一批朝政班底汇聚在了此时,通过比较,赵桓甚至认为自己现在的朝政班底不比太祖皇帝和太宗皇帝时要弱。
但是,臣子们的奋发向上和开拓进取,需要国家的资金、物资还有稳定来支持,三者缺一不可,三者合一,形成了这个时代的综合国力;没有强大的国力做后盾,大宋无法前进,而强大国力的前提,就是坚强的皇帝,在大宋的时代,这是毫无疑问的,得不到皇帝的支持,就万事皆休。
所以,赵桓突然发现,大宋现在的强大,居然如此脆弱,甚至一旦自己离开了人世间,这份强大可能在瞬间就崩盘。
他抱着年仅三岁的小儿子赵振,看着赵振稚嫩的面庞,赵桓心中痛苦不已,自己支撑不了多久了,根本看不到赵振长大成人的那一天,最关键的是,赵振是否可以成长为自己所希望的模样,赵桓并不清楚,也不敢保证,小小的孩子,如何能看出他今后的成就?
甚至于,赵桓想要在全国范围内寻找优秀的赵宋宗室来继承皇位,他是赵光义的子孙,而赵光义是如何获得皇位的,赵桓心里是很清楚的,一代一代皇帝口口相传的密辛,赵佶也告诉了赵桓,赵桓也知道,大宋皇位的继承者,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