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好不容易从他们指缝中流露出来的甜头,自己可不能错过了,一个个的果断扑上去。
不管将来到底是帮助谁,唯一可以肯定的是,那就是先占下位置来再说。
可以说,刁协这一手的确让王家很被动,不再进行察举制,而变成考举制后,王家一时间有些没适应过来。
只不过,对比起刘泰推行考举制力求公平公正,对司马睿来说科举制就是自己手中工具。
谁家想要投靠自己的,老子马上给你量身打造一次考试,并且考试都必须要不糊名,写明家族,哪怕伱交白卷也给你通过。
不过这时代的世家到底是要脸的,都已照着自己家最擅长的方面出题目,而且都还是不糊名的考举制,对世家来说还是会写满卷子的。
所以到了这一年,不论是刘泰,还是司马氏,都开始实行考举制。
当然所谓察举制推荐的制度倒也没取消,晋廷和刘泰肯定是继续执行。
至少在相当长的时间里面,察举制与考举制,两个制度并行会成为常态。
只不过,刘泰对于察举制会相对苛刻一些,凡是推举的人有连带关系,而考举制则是宽松一点,至少考举制通过的人才,至少在实力上让人无话可说。
不论怎么说,想要组织起涉及整个势力的考核,都不是简单的事,尤其是些偏远地区要通知到,并等他们赶过来。
所以这种事情就算议论的再多,那也是冬天才需要关心的事。
而刘泰第一关心的事情是春耕,随着春耕的结束,刘泰自然把心思全部都扑到第二关心的事上,自然就是曹嶷正在建设的永济渠。
经过一年实地勘测,寻找了各地水脉资料,郭璞依照山川地势进行规划,打通拓宽相应河道,引入运河补充航道的水脉,画出运河上上符合山川地势的重要节点作为码头或者市集。
而王波则根据整个水道,按照先祖治理黄河的经验,提出具体的施工方案。
尤其王波认为,因为邺城处于运河两处的交界点,已开出利漕渠沟通了漳水与泌水,成为双方重要的节点,所以这条运河完全能由一个工程拆成两个工程。
一个是疏通邺城到津口,确保整条漳水一路畅通无阻,沿岸建设港口。
另一个工程是打通邺城到汲水的所有通道,从而确邺城到汲水这一路畅通无阻。
只不过这时出现了问题,就是邺城以南的几条河道有着明显的落差,需要加长航道来解决水流落差的问题。
这样的话,需要侵占的农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