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姓并不认为朝廷的诏令有不对之处,迁徙到边郡可不是闹着玩,尤其是从关中迁徙到阴山以南的河套平原。差不多相当于一线大城市搬到偏远地区居住,交通不便的不毛之地到是小事,毗邻国境线对面就是凶残的匈奴人才更要命。
老实巴交的农民没几个人想去边关受苦受难,匈奴人逞凶北疆边境六七十年积威深重。纵然汉军一而再再而三的击败匈奴人,可普通百姓也很难沾得上几分光彩,万一来年匈奴人突然杀入边境报仇雪恨。死的不是汉军的黑甲羽林骑,而是他们这些老实巴交的农民。
怕死并不可耻。体内的基因告诉我们有时候必须要学会忍,遗传不怕死基因的人不是都死在野兽的口中。就死在竞争对手的屠刀之下,活下来的大部分选择明哲保身,所以活着的人类都是明智者的后代,怕死并不代表他们是懦夫,只是不愿意无谓的死亡罢了。
想让关中百姓去关东都没那么容易,只能挑那些闾左浮浪人口下手,连哄带吓的把他们赶到关东,另一边从关东强行迁徙四十万豪强地主到长安陵邑就闹出大岔子,少府曹时被关东豪强掳到南越差点没能逃出来,就因为这事朝廷差点把陵邑迁徙制度给废掉。
幸好曹时福大命大逃回来,并在朝廷里发表演说坚定的支持汉家祖制,并列举陵邑制度对调节贫富差距降低社会矛盾的重要作用,才保住大汉帝国制度里为数不多的社会润滑剂。
南庄村民不高兴。
自家小日子过的挺好,突然号召关中百姓去草原大漠边缘的苦寒之地居住,哪怕给出优厚的条件也不乐意,宁为鸡头不为凤尾毕竟是少的,宁愿做大都市的小市民也不当穷乡僻壤的土豪劣绅的人终归是最多的。
袁种来了。
他知道朝廷的政令必然引起反弹,肩负着重大使命而来:“乡亲们稍安勿躁,我是来为大家答疑解惑的,这道政令其实出自君侯之手。”
“袁先生不要说笑,咱们有点意见可不是冲着君侯。”
“不不,我说的是真话,天子就设立朔方郡的方略问策于君侯,于是才有朔方郡迁徙令的一说,君侯的本意是巩固国防安全,边郡居住戍守三十万人才能保证绝对安全,边郡安全才有能力保护内郡不受威胁,然而愿意迁入边郡的人终归是非常少的,于是君侯提议以重奖之策发遍天下,毕竟重赏之下必有勇夫。”
重赏与迁徙。
南庄的乡民游移不定,难以作出抉择。
仔细想来那么优厚的待遇的确很像平阳侯的手笔,按照朝廷的惯例又怎会心平气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