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军阵地。不由得略微皱眉起来,这些中华军比他预料还要难以对付。从广州之战再到六月份的吴淞之战,中华军都已经充分证明了他们并不是封建落后的军队,而是一支典型的近代化部队。
实际上从广州之战开始,额尔金伯爵就没轻视过中华军,不管是广州之战还是吴淞之战,他都是用上所有的力量去战斗,这从第二次广州之战的时候,他面对广州城内只有数千人的中华军,但是依旧带上了超过两万人的联军。以狮博兔的态势去进攻广州就可以看得出来,他从头到尾就没轻视过中华军。
在之前的吴淞之战时,他更是把中华军当成了欧洲国家的现代军队来对待!
只是哪怕他用尽了全力,但是依旧没能拿下吴淞炮台,进而造成了联军的战略被动。
这无法拿下吴淞炮台,就无法拿下上海,不拿下上海他们就不敢放心的沿江西进南京。进而逼迫中华帝国屈服签约他们想要的条约。
当初进攻吴淞炮台失利,也是让他承受了巨大压力。
以包令为首的外交官群体,还有东印度公司的人对他的指挥不利抱有相当大的意见,甚至传言已经汇报了国内,国内有可能重新派遣一位统帅来接替额尔金伯爵。
而这些情况显然不是额尔金所能够接受的,他并不是无能之辈。他绝对不甘心愿意接受失败,进而灰溜溜的被赶回英国。
他要获得胜利!
和他有着同样压力的还有法国统帅葛罗,吴淞之战的失利额尔金伯爵固然承担了巨大的压力,但是作为联军中法军的统帅,葛罗的压力自然也是不小的。
这两个不愿意在吴淞之战失败后就灰溜溜的回欧洲丢人现眼的统帅费劲了心思,一心想要翻盘,同时还得敢在国内派遣来接替他们的人抵达之前获得胜利。
而这就是英法联军在增援刚抵达的时候。就着急发起第二**规模行动的原因之一。
联军之所以着急的发动进攻,一方面是额尔金伯爵和葛罗的个人意愿因素,另外还有其他几个方面,首先是军费的压力,这维持一场战争的花销可不小,好几万士兵,几百艘船只每一天的花费都是一个不小的数字,英国和法国不会让前线的部队无限制的拖延下去。
其次作为这一场战争的主要赞助者以及参与方东印度公司,他们的压力也是非常庞大,东印度公司为这场战争提供了超过三分之一的士兵以及船只,换句话说就是他们承担了超过三分之一的战争费用,这对于正在深陷印度起义的东印度公司来说是一个非常沉重的负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