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秋池接着说:“判断是故意放火还有一个很重要的依据那就是这起火灾有两个起火点!”
“两个起火点?”宋芸儿问道。
杨秋池点点头:“是。刚才门房也介绍说他跑到这里的时候就看见第二个粮仓——也就是刚才我们查看的那个——火焰烧穿了房顶紧接着紧挨着的第三个粮仓也烧穿了房顶。”
“要知道、起火的是粮仓房顶上都盖有瓦的不容易引燃、尤其是刚刚起火的时候。注意到方才门房的描述了吗?他说的是紧按着第三个粮仓也烧穿了房顶。”
“这句话给了我们两个提示:第一个提示是第三个粮仓应该是在第二个粮令起火几乎同时也起火了:第二个提示‘烧穿了屋顶’说明第三个粮仓的火也是从下往上烧的。”
“我们从现在的废墟就可以判断出两个粮仓相距十多步远、如果第三个粮仓是被第二个粮仓的大火引燃的门房看见的就不是从下而上的‘烧穿’而是平行的‘引燃’。”
宋芸儿对这种大火灾没有什么直观的印象想象不出“烧穿”与“引燃“有什么区别皱着眉头在那里瞎想象。
杨秋池笑了笑:“芳儿你别想了我再给你找个证据你就清楚了。”杨秋池走到第三个粮仓前指着一根焦黑的残木说道:“你看看这根木头现什么了?”
宋芸儿仔细看了看拿了根木条条刮了刮。欣喜地叫道:“这裂纹也是比较细而浅。难道……难道这里也是起火点?”随即沿着这根圆木刨开底部盖着的瓦片也现了几根没有烧完地焦木。拿起一根刮开一看欣喜地叫道:“你们看这里也有刚才的那种引火用地油脂松木!”
“很好!”杨秋池心中赞叹宋芸儿的领悟能力续道:“这两处痕迹印证了门房的说法。证明当时的起火点有两处。如果是失火通常情况下是不会在两个地方同时失火地所以在同一个火场内一般会有两处起火点。反之如果同一个火灾现场现了两处以上的起火点就可以断定。这是故意放火。”
这下子宋芸儿等人都明白了等众人明白了这个问题、也就现了另一个让人心惊的问题:谁放火烧了衙门里的赈灾粮?目的是什么?
这纵火的可能性就很多了:外人盗窃粮食之后为了放火毁灭证据;衙门官员监守自盗放火灭迹;与布政使或者其他与放粮有关的官员有仇而报复;对社会不满而放火报复;小孩或者精神病人放火;为了能让自己囤积居奇独家高价经营而放火;甚至为了立功自己放火自己救等等。当然还有一种可能那就是建文余党地阴谋。
将这件事前后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