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落在实处的又有多少?还有人浮于事,有本事的人得不到重用,得不到应有的待遇,我们团里有个唱小生的,唱念做打,无一不是出类拔萃,可来团里五年了,始终没法转正,每个月拿着一千多块钱的工资,养家都成问题,我向上面反应了多少次,可一直没有结果。”
“每年拍上两出戏,全部靠送票,这就算发展传统曲艺了?都是在做样子。”
能逼得毛伟涛这位性情温婉了一辈子的老艺术家发牢骚。
可以想象,现如今越剧的发展和传承已经到了何种危险的程度。
越剧还是个大曲种,那些小曲种呢?
处境只怕更加艰难。
要怎么改变这种局面?
张恒也没有好的办法,原以为对方需要的是资金支持,可现在看来,并不是他想的那样。
难不成让他换上行头去唱戏?
借助他在网络上的号召力,捧出一个越剧网红?
这样……
好像也不是不行。
虽然有点旁门左道,但首先要让越剧红起来。
“毛老师,您……想没想过创新!”
“创新?怎么创新?”
张恒对越剧了解的不多,可传统的越剧名段翻来覆去的也就是那几段。
《牡丹亭》、《西厢记》、《碧玉簪》,还有《梁山伯与祝英台》。
要想创新,首先就要在曲目上下功夫,排出观众喜欢的新戏。
还有就是传统的戏曲表演,太过公式化了,无论是演员,还是舞美设计,都是一板一眼的,现在的年轻人怎么可能喜欢这种僵硬,一成不变的表演。
所以,方方面面都要变,变得更容易被年轻观众接受。
“毛老师,这只是我的一家之言,对不对的,您……别在意!”
在张恒看来,像毛伟涛这样的老艺术家都很注重传统。
张恒所说的创新,几乎可以说是离经叛道,对方可能并不容易接受。
“不,不,你说的这些……对我很有启发,不过,我需要再好好想想,张老师,您……如果有时间的话,我希望可以面谈。”
“没问题,不过最近我有些事,可能段时间内没办法去浙江……”
“没关系,我可以去找你。”
呵!
没想到这位老师还是个急性子。
最终两人将见面时间定在了下周。
毛伟涛心满意足的放下了手机,本来只是抱着试试看的想法,没想到张恒会这么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