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随时会被屏蔽无法访问,请下载APP继续阅读。APP内容更加精彩,期待你的到来。点击确认开始下载。

第291章 幸南京(十)潜流(2 / 6)

大明元辅 云无风 5110 字 7个月前

行书,笔势委婉含蓄、遒美健秀,依稀有二王神韵。

「刘公掌印台鉴:

离京二月,久未拜会,余常怀挂念。今日提笔,非为寒暄,实有要事相商,望刘公细览。

近日,内守备田义,有意与余及刘公共谋一事。田义在宁多年,根基深厚,且颇有远见,实非常人。其有意更进一步,而余亦有意臂助。

余知刘公素有佐弼之志,然数与厂督一职失之交臂,诚为憾事,余以常为之慨叹。王安去后,厂督久悬,此非朝廷之福也。余虽为外廷之臣,亦不免为之忧心,何况刘公乎?今见贤人,深为欢喜,愿为刘公与田义之间牵线搭桥,共谋内廷安定之策。

田义已然承诺,若得刘公提携举荐,待异日刘公荣升厂督,其必鼎力相助。余亦将全力支持刘公,确保顺利。无论丹陛召对,亦或阁部议论,必无不利于刘公之语。

此外,朝廷有意促成御马监在河套之地设立草场,以养马为本,更可拓展商贸,庶几公私两便。若刘公亦有此心,余得信自会办理。

书不尽言,殷期刘公回函。

敬请台安。

高务实手书」

用后世人习惯的角度来看,高务实这封信似乎有点过于谦卑了。毕竟往日里刘平拜见他的时候不说点头哈腰,至少也是要时刻陪着笑脸,又哪里当得起他一口一个「刘公」,提笔「台鉴」,落笔「台安」?

其实不然。中国人历来「过谦」,书信礼仪更是表现这种过谦的典型。由于儒家文化强调「礼」与「仁」的重要性,「礼者,敬人也」,因此在书信往来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古人认为,书信来往之中应当充分尊重对方,避免直接、强硬的表达方式,以免给收信人造成不适或冒犯。故在书写信件时,往往会使用大量的客套语和敬辞来表示尊敬和礼貌,如「贵府」、「高见」等词汇,以及开头的「台鉴」、「敬启」和结尾的「敬上」、「敬拜」等形式,都反映了中国文化中对谦逊的推崇。

另外,中国古代书信礼仪中的谦逊还体现在对自我评价的贬低与对他人的高度赞扬上。人们往往会在信中自称为「愚兄」、「鄙人」等,以此表明自己地位低下、学识浅薄。

如果要就官场交往举例,则唐朝同僚之间书信往往自称「仆」、「仆等」,而明朝同僚之间往往自称「学生」、「末学后进」……这都是有历史背景、社会原因的。

唐朝那会儿,科举制虽然出现,但并不完善,世家豪族依旧能掀起门阀政治的最后波澜,因此社会上强调的地位高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