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宦官最高官阶为三品,数额亦有限制。
太宗死后,制度渐弛。中宗时,宦官总数增至三千名,被授七品以上者多达千人,玄宗时,宦官多而滥,仅四、五品者就在千人以上。授予三品左(右)监门将军衔者大有人在。安史之乱后,宦官势力膨胀,有的甚至封王爵,位列三公。
部分宦官还染指军权。肃宗时,设观军容使,专以宦官中的掌权者充任,作为监视出征将帅的最高军职。从德宗朝开始,宦官掌握了神策军、天威军等禁兵的兵权。军中的护军中尉、中护军等要职均由宦官担任。因军政大权被宦官集团把持,不仅文武百官出于其下,甚至连皇帝的废立也由他们决定。在宪宗到昭宗期间登基的九个皇帝中有七个是由宦官所拥立,两个被他们所杀。宦官专政成为中、晚唐社会的一大痼疾。宋代也设内侍省,由宦官主管。但宋代宦官于政的现象不如外戚专权严重。
明清时期明太祖朱元璋对宦官管理较严,规定宦官不得识字,压低其官阶,禁止其兼外臣的文武职衔,并悬铁牌于宫门上,明示不许于政的警戒。从永乐朝始,宦官渐受重用。皇帝亲信的太监经常被派出巡出洋,担任监军。永乐十八年设东厂,由宦官执掌,从事特务活动,诸事直接报告皇帝。宣宗时,改太监不得识字的祖制,在宫内设内书堂。令学官教授小太监识字。成化十三年在东厂外另设西厂,以宦官任提督,加强特务统治。此外,宦官任职机构膨胀,宫廷中设有司礼、内官、御用、司设、御马等十二监。惜薪、钟鼓、宝钞、混堂等四司及兵仗、银作等八局,总称为二十四衙门,各设专职掌印太监。
宦官人数激增,至明末多达数万之众。英宗时,掌权宦官王振网罗部分官僚为党羽,形成阉党,开明代宦官专政先声。此后,宦官之祸迭起。成化年间的汪直、武宗时期的刘瑾、熹宗时期的魏忠贤等,都是权倾朝野、势力显赫的权宦。他们专横跋扈,排斥异己,巧取豪夺,屡兴大狱,又与文官集团相互扯皮打压,加剧了明朝政治上的内耗,最终,将最后一个汉人建立的王朝毁灭掉,更是给无数的华夏民族带来了数百年的苦难。
所以我在这些文臣武将想要我成为帝王之初,就与他们进行了艰苦而又困难的谈判。特别是善于太监的问题,本公子强烈的表示反对,并且,就连原前隋留下的那些宦官我也是一个不留,除了留下了一部份人专司看守皇宫,负责平日的打扫和修缮之外,多余的宦官尽数遣往民间,当然,为了保证他们的生存与生活,集中建立了工厂,以供他们工作换取相应的报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