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王杨宪刚吃了饭就接到皇帝口谕,立即准备动身前往相王府,离得不远,都在一条街上。因是皇帝指派,算是差事,必须动用车驾。
杨宪坐在正堂等待仪仗准备,面带微笑的看着前方,心中却是一肚子的念头。认识当今这位陛下快五十年了,太了解这位皇帝弟弟了,不伤害他的利益时,你感受的是温润和善仪姿俊美的皇家子弟,但是伤害了他的利益,逮着机会一定会报复,而且是斩尽杀绝,绝不留情,二十年前的姑母,虽说权斗残酷,认真计较起来,不过是父皇犹豫着,不愿意伤害兄妹之情罢了。当姑母走出那一步时,父皇的决断一下,姑母党羽不堪一击,父皇当时的意思其实是将姑母终身圈禁于宗南宫,自己当时也是赞同的,可是当时的宋王殿下自持有功非要明正典刑,捍卫皇权,那时自己就知道其心狠手辣。
其时,身为宋王内结宦官,外交大臣,与姑母并无二至,唯一的不同是他是杨家子,姑母终究败在是女子。父皇的性子实在是心软,挡不住宋王裹挟内外的软磨硬泡,赐了白绫给姑母,几个表姐弟均被流放,于半路上又被押解回京圈禁于宗南宫。
杨宪当时是皇长子,虽有贤名,却无内外权宦支持,思虑再三之下秘密潜入内宫,哭告父皇,愿意让贤。翌日,父皇还未决断,已是满城皆知,人人称颂,父皇只能顺势而为,要是不谐,杨宪都不敢想后果。
自从定下太子之位,杨宪便从来不主动入宫陛见,甚至都不去见自己的母妃,先帝实在是闷闷致终。其实姑母的子女跟皇子们关系都不错,跟宋王更是来往甚多,还时不时的通传消息,结果,登基之后的皇帝将他们全部秘密处死,宗正寺上报是郁闷得病,不久又报已死,皇帝还当朝念及往事哭泣。
哪怕是皇帝自登基始,多次对大臣、宗室夸赞随王真乃古今第一贤王。可是杨宪只感到寒彻骨,对这位皇帝弟弟是真有惧意,不是不懂他的做法,而是觉得他太过无情,无论是对父皇,对姑母,对表亲,对自己的皇后、宠妃,自己立的太子和儿子,只要挡住他的路,一律铲除不留情面。
“王爷,辇驾已经备好。”
回过神,杨宪点点头,让车辇走街道,自己带着贴身宦官步行。暗思当初对淑妃动手,自己是知道且配合的,氏族大家对皇权威胁太大了,但杨显是真的无辜的,这孩子被保护的太好了,骨子里是怯懦的。
本以为皇帝会放过他,未曾想……
今日这安抚的旨意,来得突然,早上杨显才进了宫,皇帝改变主意了?并不远的路,走路也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