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八卦炉,陆续扔进去三十六口青铜大钟,下山化缘前,他曾嘱咐求真观众真人,令他们与众多道观交换晨钟。
至少得是建观三十载、有入道真修坐镇的道观,晨钟常年受道气滋养,终年于破晓时分敲响,才具备灵性与醒神之能。
这三十六口晨钟便是由此而来,当然,顺便也交换了三十六面暮鼓,被玄明暂时放着,留待以后使用。
三昧真火威力不俗,可在玄明登峰造极的控火神通下没有将晨钟烧成灰烬,化为众多青铜液体,在八卦炉中流动,被真火反复淬炼提纯。
他还投入众多清心醒神的灵材,与青铜液体融合,待火候足够,玄明牵引提炼了九九八十一次的青铜液,浇筑到白骨丧钟上。
同时双手如穿蝴蝶般打出道道法诀,刻画众多符文,凝成种种禁制,组成座座法阵,主要针对神魂,依照白骨丧钟原先特点,侧重攻击与辅助。
玉骨为里,青铜为表,灵魂法则为核心,白骨丧钟初步转化为青铜钟后,八卦炉内武火转文火,缓缓煅烧青铜钟。
朝引紫气,夜采月华,玄明借日月阴阳增强铜钟灵性,提升其品质,玉骨为灵材,青铜为凡俗,在阴阳玄机滋养下于钟内形成一个特殊两仪图,达到微妙平衡。
只是还不够,玄明以指为笔,运转《清净诀》,在铜体上勾勒篆体云纹,书写《清净经》:
……夫道者,有清有浊,有动有静;天清地浊,天动地静;男清女浊,男动女静;降本流末,而生万物……
人能常清静,天地悉皆归。
……真常应物,真常得性,常应常静,常清静矣!如此清静,渐入真道;既入真道,名为得道……
前世时,他便对道家文化颇感兴趣,翻阅了众多道经,了解了不少传说,闲暇时曾游览老君山、青城山、武当山、龙虎山等道家名山。
此生入道后,玄明记忆力格外清晰,前世道家经典仿佛印在脑子里,只是第一次不能随意使用,需要碰到机缘,也就是触发才能在此世显化。
眼下便是契机,他福至心灵,才能将写出这本《清静经》,跟昔日初次与阴山之主交手时他修成太乙救苦天尊法身时能够诵念出《太乙救苦护身妙经》一样。
这般际遇令玄明对这口钟更期待。
雪散因和气,冰开得暖光。
冬去春来,浮云山冰消雪融,万物复苏,草长莺飞,在八卦炉内待了八十一日的法宝终于出炉。
钟成之日,天光破晓,整座浮云县的大小钟自动响起,百钟齐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