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政者下令拆毁宗教建筑物、禁止传教、强迫还俗的事况发生,造成宗教灾难(简称教难,佛教徒则多称为法难),是属于宗教迫害的其中一种形式。
比丘
比丘(巴利文:bhikkhu,梵文:bhik?u),佛教术语,又译为苾刍、苾礇、碹刍、备刍、比呼、比库,意译为乞士、乞士男、除士、薰士、破烦恼、除馑、怖魔。佛教受具足戒之后的男性出家僧侣,即称为比丘(女性出家众称为比丘尼)。为佛教五众、七众之一,与比丘尼合称出家二众。汉地居民通常以和尚或沙门来作为比丘的通称。
因未成年而未受具足戒的男性佛教僧侣称为沙弥,只需受十戒。但在成年受具足戒之后,则要遵守二百五十条的比丘戒。
沙弥
沙弥(梵语:?rāma?era)是佛教中对年龄不足20岁,或其他初级出家男子的称呼,沙弥是梵语,意为勤策男,言其当勤受比丘的策励;又有息慈之义,谓当息恶行慈。其地位低于比丘。相应的女性出家人称为沙弥尼(梵语:?rāma?eri)。
根据巴利圣典,最早的沙弥是释迦牟尼的儿子罗睺罗。因为他出家时只有7岁,而不满20岁者不得受具足戒,所以释迦牟尼让他以沙弥的身份修行。
沙弥戒律
欲成为沙弥或沙弥尼者,必须经所欲加入的僧团同意后,举行公开的出家仪式。沙弥由受具戒10年以上,通晓戒律的比丘剃度;沙弥尼由十二年以上,通晓戒律的比丘尼剃度,并换俗服为僧服。剃度后的沙弥(沙弥尼)进一步学习后,依次受五戒和十戒。
沙弥分类
7-13岁,称为驱乌沙弥(尼),因其可以担任在晒食场上驱逐鸟雀等简单工作而得名。
14-19岁,称为应法沙弥(尼),因其能顺应沙弥行法而得名。
20-70岁内出家者,称为名字沙弥(尼),因其按年龄本来可以做比丘,但因缘不具而得名。
未成年出家者在满20岁后,或者成年出家者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后,可受比丘戒(比丘尼戒)进一步成为比丘或比丘尼。
按照律藏规定,沙弥尼在成为比丘尼之前,还要经过两年的式叉摩那阶段。
比丘尼
比丘尼(梵文:??bhik?uni;巴利文bhikk混i),又译为苾刍尼、比呼尼、除馑女、乞士女、沙门女,中文俗称尼姑。比丘尼则是指受过具足戒的女性僧侣。“尼”在梵语中是指女性,比丘与比丘尼合称出家二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