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完全是符合俄国的利益的。
如果奥地利或是波兰增兵,抑或是土军不给力。彼得就命令俄土边境的俄军减弱攻势,甚至抽调一部分军队,相信土耳其人会聪明地再从这里调动一些部队支援巴尔干半岛。
至于他的盟国的反应,相信凭借天主教和伊斯兰教的矛盾,彻底交战的双方就算是想停都停不下了。就像是一战的英法联军和德军,即便后期他们想要停战,还要看大发战争财的美国人的脸色。
现在,巴尔干半岛已经成为俄奥波及土耳其交战的四国战场。而彼得的俄军主力在东方,间接的脱离了主要战场。现在可以说是脱身,坐看四国大战的时候了。这也是为什么彼得率领被打残了的第一第二师团,返回莫斯科堡的原因了。前线暂时已经不需要他了,他要去处理堆积的政务了。
在莫斯科堡,莫斯科堡的人民再一次为这一位伟大的沙皇举办了一场凯旋式。即便是破破烂烂的第一第二师团,也是在荣耀和鲜花的包围中,气宇轩昂。
然而,当彼得重新回到他的书房,成功把奥地利和波兰算计的他显得意气风发,然而彼得还没有在位子上坐热,一封尘封在案头的来自远东的书信,彻底把他浇了一盆凉水。
为了让清朝开通与俄国的边境贸易,彼得很早之前就派出了一支访清师团。这支访清师团出发前往清国,有三条路径。
第一条路,走海路,乘坐船只通过黑海进入地中海,一直开往清国。或者先通过陆路到达欧洲,在欧洲坐船出发。但是现在毕竟是十七世纪,海洋实在不是一个安全的选择。即便是遭遇海难或是被海盗洗劫了,也是常有的事情。并且这支访清师团也会受到欧洲国家的刁难,甚至俄国的盟友荷兰也绝不会让这支师团出发到达清国。
因为现在的清国施行的是“闭关锁国”的国策。清国的“闭关锁国”其实和我们理解的不太一样。在海上,它是严格的施行闭关锁国.封锁海疆的国策的。但是每年流入欧洲的大量的丝绸.茶叶.瓷器又是哪里来的呢?出于国家财政的考虑,为了安抚东南沿海,以及西方诸国的请求,大概许多原因,清朝允许广州作为唯一的对外通商口岸,允许外国船只靠岸。
当然,伴随着不同清朝皇帝的继位,这个通商口岸的贸易变化也是与时俱进的。康熙皇帝在平三藩以后,为了筹集平定台湾的钱粮军饷,以及将来的雅克萨之战和准格尔叛乱,所以对于这个能够给他增加国库收入的港口持欢迎态度。再加上他本人也是比较容易接受西洋文化的,相信了解这位皇帝的都大概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