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军,同时也号召欧洲出兵。这样,就算对方最后获胜,那么抗击异教徒的功劳也是大家平分,最多利奥波德一世功劳稍微大一些罢了。
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因此虽然欧洲诸国都出兵了,但是却又不想出太多的力。因为最后获得的土地也只能够是让奥地利得到罢了,他们能够得到的只是赔款和战利品。
如此,仿佛像是以前的十字军,疯狂涌向东方。因此,1683年也被历史学家称为“十字军的一年”。
ps:关于书评区的一些批评和建议我看到了,会努力改进的。现在回答一下读者的提问。一些涉及到后面的剧情的问题,就跳过了。
第一:贸易协定很难签订。确实是的,和平的签订却是困难,因此我会努力合理的去做。这里暂不讲述。
第二:理藩院招待外宾的房间太豪华了。嗯,理藩院解放以后改建就是“北京和平饭店”,我想既然几百年以后和平饭店都可以是国际性的,那么豪华程度是可以预期的。另外,理藩院就是招待蒙古王公的,而政治作秀上来说,蒙古王公和清朝皇帝是兄弟兼臣子的关系,考虑到蒙古对于满清的重要性,所以修建的时候就是往豪华奢侈方向去的。
第三:俄国海军底子很薄,因此击败瑞典,俄国海军基本帮不上忙,可以放心。至于怎么击败瑞典?会努力合理地讲述故事,俄国肯定不会单打独斗就是了。
第四:南下印度或东进美洲,抱歉,相当于远征了吧。不是很行吧?
第五:德意志帝国好像灭亡了吧?现在是联邦德国。一战战败以后,德国就把皇帝威廉推翻了。不管怎么样,彼得作为一个封建势力的头子,学习这种历史证明是失败的制度,合适吗?而且这种制度恐怕也是更加适合资本主义制度的国家用吧?
第六:抱歉,叨扰了,求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