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茨坦,勃兰登堡首府,也是腓特烈所属家族-霍亨索伦家族的领地核心。
俄瑞联军包围这座城市,如今大后方不稳,已经孤军深入。面对气势汹汹的各国部队联手进攻,联军内部也是不稳因素加重。卡尔十一世已经数次要求撤退了。
然而,即便各国的部队长途跋涉,但却也是需要时间的。而时间对于彼得来说显得如此重要。
彼得麾下的三万克里米亚鞑靼骑兵.三万土尔扈特部蒙古骑兵,四处出击,早已经将勃兰登堡境内的大小城镇一一陷落,眼下只有几座自发组织力量的城市凭借高耸的城墙龟缩不出。
勃兰登堡选帝侯也是难得的硬气,即便是二十万大军围困成孤城,也是没有投降。恐怕也是不知道从哪里得到了援兵的消息。
前文就讲述过名将的战略,将敌人调动起来,彼得这次所作的也是基于这一目的。对于彼得而言,沃邦元帅的守城战术他并没有什么出奇制胜的攻城方法,即便是他也只能够像卡尔十一世那样不计损失地强攻。
只不过,面对这样一座让人毫无办法的城市,也不一定需要强行攻城。将敌人调动起来,只要沃邦和他的六万大军走出柯尼斯堡,彼得自然有无数种方法吃掉对方。
法国沃邦元帅虽然是攻城战.守城战都非常拿手,但是野外指挥一支军队作战的经验根本没有,这位元帅从未在野外作战过哪怕一次。
围城打援,首先需要你围困的城市很重要。波茨坦这座勃兰登堡首府就很重要,而且波茨坦城内的腓特烈更加重要,只要陷落了这座城市,那么勃兰登堡和普鲁士公国自然就在掌握之中了。而围困波茨坦的联军二十万,城内却只有不及二万的军队,任谁都知道陷落此城只不过是时间问题罢了。
至于为什么腓特烈不会跑,了解这位选帝侯的彼得自然清清楚楚。虽然这位选帝侯的子孙很是厉害,包括他本人也是颇有手段的。但是这位选帝侯本人确实是有许多令人诟病的地方。
前文介绍过这位选帝侯的童年,他的国家一直都曾被外国军队占领过,勃兰登堡身处四战之地,可不是说说的。丹麦人,瑞典人,法国人,波兰人,等等,俱都占据过他的国家。而这位选帝侯自己也是常年流亡在外,对于他而言,好不容易回到自己掌控中的勃兰登堡比什么都重要。
颇有点儿德川家康的意思,比较能够忍耐。为了重新获得东波美拉尼亚,甚至不惜投靠不久前把自己打得落花流水的法国,由此可见。
而正因为这种从童年时代起的流亡和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