称赞。
宋君鸿安静的踱到屋子一角,捧着手里的茶盏笑眯眯的看着柳、方、王、李四人头挤着头在一起阅读戏文时那聚精会神的模样。
《桃花扇》本就可说是一朵戏苑奇葩,能在中国古代戏曲史上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岂是幸致?历史上它的原创作者经十余年苦心创作,三易其稿,才写出了这一部传奇剧本。此刻拿出来在这时代的书生们眼前晃一下,还是足够把他们震住的。
何况这部剧本相比起它的原作来已经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对于剧本的原文,宋君鸿在前世时就已读过多遍,对于其中故事背景、人物脸谱、节发展无不记忆明淅、烂熟于,只是一些细碎的字句还不能全部一一细背罢了。
在默写这些戏文时,宋君鸿刻意加上了一些改变,相对于现在南迁以后的大宋朝历史,混杂于到剧中的南明历史中,这让整部戏更易在这个时代引发人们的代入感。
而刘羽的参入执笔更是功不可没,虽然他只是负责给戏剧的细节上润色加彩,无须过问整部戏的剧发展,但字字珠玑,有时在创作过程中连宋君鸿看了某些字句都忍不住拍案喝彩。就像宋君鸿把一个已经搭好的骨架摆出来,刘羽便立刻把它塑肌生皮,造出一个栩栩如生、美伦美焕的美人儿出来。这下子宋君鸿也总算是见识到了什么叫真正的“妙笔生花”。他暗暗想了下,或许刘羽没有原作者那么强烈的家国怀和创作,但仅就文笔而言,却似能更胜上三分。
这让宋君鸿也倍感奇怪,入学半个多月以来,他已经了解到,岳麓书院虽然并不限学制,只要书院愿意接收你,你在书院中读上几年的书都行。但大多数的学员只要赶上京城的进士科考开始,哪怕只学满一年也都会进京参加大比,一试手气,书院对此也并不止。而且因为这些能进书院的学员本就是各地士子中的出类拔萃者,再经过一年书院名师的悉心教导,因此每年里能考中的学员也都是为数不少的。
以刘羽这般的文采斐然,若想金榜题名,也不见得能有多困难。可为什么他已经在书院中窝了三个年头了却是赖着不肯走,书也不正经念,整里只抱着酒坛子贪杯沉醉呢?
不过宋君鸿明白像这种事即便有原因,也多半都是不足以为外人道的,他也不是愿意多事之人,嘴上对于心中的疑虑便只字不吐了。
“喂,你们几个还吃不吃了?”宋君鸿朝着站在角落一处仍然观看戏文的柳、方、王、李四人喊道。平常这时侯他们一看见饭菜,早就围过来了。
“别废话,看完再说。”王玉田挥了挥手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