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堂’。
而有了大学堂自然是不够的,还得有充足的小学堂来提供生源,所以赵东云一方面是在葫芦岛、锦州、辽中、盘山、彰武等控制区内开办小学堂,另外也是派员前往处于日俄控制下的奉天、营口、安东、大连等地筹办各地小学堂。
由于需要开办的小学堂太多,但是又缺乏足够的师资,所以赵东云又是在奉天教育总局的徐洪宝建议下,于锦州筹办锦州师范学堂,该师范学堂乃是速成学堂,从中学生或秀才中招生然后培训三个月后就是派遣到各小学堂担任教师。
并且还准备筹办奉天高等师范学堂,这个师范学堂就比较正规了,学期达到了三年。
以上这些学堂都算是用官方名目筹办的,所需经费甚多,然而赵东云别说没钱了,就算有钱也不可能一股脑投下去几十万来搞这个教育改革啊,所以以上诸多学堂名目上属于官办,但实际上赵东云并没有拿出多少钱来。
那么这些学校是怎么办起来的?
这些学校中的数量最多的是小学堂,这些小学堂的前期开办经费主要来源于当地士绅的捐助,少部分来之于当地府县的拔给,而后续的维持经费主要来源于学生的学费。
看到这个学费那么就可以知道,赵东云搞的不是义务教育制度,而是付费教育制度,就读的学生是需要支持一笔不菲的费用的。
而中学堂的话赵东云本来想要办多几所,但是这个中学堂搞起来不比搞大学堂容易多少,而且现在奉天也没有太多合格的小学生源,所以中学堂并不急迫,暂时就办了一所。而这一所所费也不小,中学堂的花费更多,如果全部让学生来承担维持经费的话,会让学生家庭造成非常大的负担,所以基本上算是半送半读,官方解决一部分,学生的学费解决一部分。
大学堂嘛,现在只能说徒有其表,奉天大学堂虽然已经挂起了招牌,但是学生只有几十个人而已,连合格的教师都没有几个。
而师范学堂由于专业性比较强,乃是教师速成培训机构,大部分的经费就得官方来出了。
以上种种学校虽然当地士绅以及地方府县承担了大头,但是剩下的那一部分对于赵东云来说,依旧感到了非常大的财政压力。
手头上没几个钱的赵东云搞了这些官办学校后,已经拿不出多少钱来办教育的他开始把目光瞄到了私人教育上。
他让教育总局连续出台了好几项鼓励私人办校的措施,比如如果私人办校,那么官方可以无偿提供一片空地用来建校舍,出资人还会得到将军府的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