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和偶尔发起的反攻中,死伤过半也是经常的事。但是当今国内各军阀的部队,包括奉军在内的伤亡承受率是远远不如列强部队的,这个和战术、装备等无关,这和兵源素质有关以及信仰之类的有关。
在伤亡率这一点上,某些小规模的部队,比如营连级的部队在部队主官能力突出的情况下,有可能承受百分之三十甚至过半的伤亡比例,不过这种事不能作为一整支军地的普遍表现,只能是作为特例来看待。
如果放到师、军级规模的话,国内的军阀部队,不管是王英楷的直军还是赵东云的奉军,寻常作战行动中伤亡比例在百分之五以下的话,对部队的影响不大,部队往往还能保持较高昂的士气继续发起进攻。
伤亡达到百分之十的话就会严重影响部队的士气,这个时候如果军官们足够理智的话,就会选择停下目前的进攻战术,并考虑采用其他的进攻战术了。
如果伤亡达到百分之十五以上,那么基本上可以断定这一支部队已经是丧失进攻能力,至于说百分之二十甚至三十的伤亡率,别说进攻了,不直接崩溃就算不错了。
对于军队的低伤亡承受率,赵东云也是没有太好的办法,因为要解决这问题实际上办法只有一个,那就是让士兵们有国家、民族、主义之类的信仰。
而这些东西在当代中国有吗?
没有
国家和民族这两个词汇对于普通大众而言,实际上是很陌生的词汇,当代的国内并没有所谓的现代国家和民族概念,对于他们来说不管是前清还是南方联邦又或者北方共和政府,其实都是一种‘王朝’不是‘政府’。
普通民众并不关心是光绪还是王英楷谁当皇帝或者总统。
至于现代民族主义就更扯淡了,当时虽然不少有见识的极少精英们会看重‘民族’这个词汇,但是普通民众对民族并不感冒,所谓的汉人和满人和蒙古,藏族之分对于他们来说其实都很遥远很遥远,比如后世人很多人熟知的清末的汉人和满清的民族矛盾以及清末满汉两族矛盾,大多是后世人用自己的民族观念强加上去的,在当时其实并不存在所谓的民族矛盾。
在辛亥革命之前,数千年的中国各种乱七八糟的矛盾只有一个,那就是:统治阶层和被统治阶层的矛盾。
这个说法不仅适用于古代中国,而且适合于全世界古今往来的绝大部分战争和纠纷。
某种程度上来说,后世人自幼被培养出来的各种主义、信仰等各种乱七八糟的东西,其实就是统制阶层强行施加给被统制阶层的一种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