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由于以上原因,即使罗大纲升为了冬官正丞相,他手下的兵力也还是四五千人,手下军官带的兵也没有什么变化。所以,李成平即使升为了师帅,也还是只能统领两个卒。不过,由于有了投降的数千清兵,李成平倒是有机会将他不满编的两个卒招满。
镇江保卫战中被俘虏的清军都是绿营兵,老兵油子很多。李成平在截击清军溃兵的时候还感觉有不少好苗子呢,他本来想在清军中就将兵员招满的,可是等到李成平到俘虏营里挑人的时候才发现以前想的太乐观了。
绿营兵虽是召募,但是兵源不行,因为它是国家召募,凡当兵者,一切由国家供给,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吃皇粮”。那时候良家子弟很少当兵,所以满清绿营兵的兵源很成问题:首先,读书人是不当兵,这个不用说了;其次,老实巴交的农民也不当兵,只要生活过得去,以种地为生的农民有口饭吃就不会去当兵的;再次,城市里的商人、手工业者也不当兵,手工业者都有自己的手艺,靠手艺吃饭,商人们经商,走南闯北,到处见过一些世面,脑袋灵活,也不愿意当兵吃苦;最后,游手好闲的混混过不下去了一般就去当兵。
因此,当时的主要兵源是游手好闲的混混、各行各业的破产者,他们把当兵作为生存的手段。这些人在军队管理严格时,还能遵守军纪,但是清末绿营已经彻底腐化,军官们忙着吃空饷喝兵血哪里还有空严格管理士兵,导致绿营兵军纪败坏,成为社会上的毒瘤。道光时清军的军纪就已经极坏了,那时候就有人说绿营兵“聚赌宿娼,勒索陋规,*百姓,违禁犯法,无所不为。官欲查拿,即鼓噪欲变”。同时,绿营军中官兵大量吸食*,军中充斥着烟鬼、赌鬼,军事训练松弛,一触即溃绝不是偶然。
李成平在俘虏营中看的就是老的老,小的小的绿营兵,强壮者看着就不似好人。李成平只挑了十几个年少的便不得不败退。最后,李成平还是到乡下去招满了人。
部下终于满员了,李成平就必须考虑军官的问题了。两个卒长的任命还好说,张旭和雷虎在训练、学习、战斗中的表现还可以,他俩又是兄弟们中除李成平之外最有威信的,李成平任命他俩为卒长也能够服众。李成平准备任命另外两个两司马陈晨和李志成为同卒长。陈晨在学习上比较有天赋,若是有参谋长职位的话,李成平觉得他是兄弟们中最能胜任的,现在只能叫他暂时负责训练、学习。至于李志成,李成平觉得他各方面比较平庸,很认真、负责,是个当军法官的好人选。
李成平又综合考虑了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