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种化身的形态出来救世。印度古籍或神话传描述有四只手分别拿著轮宝、法螺、仙杖、莲花,他常躺在巨蛇身上。肚脐上长著一花的坐骑是金翅鸟-迦楼罗,排位在梵天之下。
湿婆是属性最复杂的神之一,集水火不相容之特性於一身,既是毁灭又是起死回生既是大苦行又是兵杀的象徵,既有牧养众生的慈心又有复仇的凶念,为第三大神。
这些僧侣也算是被赵兴弄怕了,一下子竟然把赵兴置于三大主神之上,三大主神成了帝国皇帝的奴仆,不可谓是良苦用心。
汉人则成了神的子民,与刹帝利一样同属高贵种族。此外,锡国的平民与贱民若是加入帝国开发兵团,为皇帝陛下开发蛮荒效力,按其功劳,提升等级,消除罪孽。赵兴给种姓制度四大等级,又增加了八十一大罪孽,三千小罪孽。每有立功,便消除罪孽,罪孽消除,便可提升等级。
而且寺庙的等级也进行了划分,原印度教只是一种较为松散的宗教,不像天主教那样,上有教皇,下有红衣主教。赵兴意图在锡国之外建立另一个统治印度的方式,于是僧侣们不敢怠慢,立即划分了等级体系。最高等级是大国师,位比国王,统管所有的寺庙和信徒。第二等级是牧师,将所有的教区化为几块,由牧师管理。再下面便是各神庙的主持、长老等。神庙可以拥有田产土地,可以宣讲教义,婆罗门仍然不可侵犯,保留所有婆罗门特权,唯一的一点,就是婆罗门绝不允许干涉世俗事物,一旦违反这条金科玉律,立即将剥夺婆罗门的身份沦为贱民。
待所有方案敲定之后,付德烈仍然没敢放松,各个神庙的僧侣日夜背诵新教义,一定要通过皇帝的大考。因为没通过的僧侣全部贬为贱民,田产没收。
宗教改革前前后后又忙了半年。锡国也按照帝国的制度进行了变法,设立了内阁,当然这只是表面上的。连瀛国都没学会帝国制度的精髓,何况锡国。另外,锡国有帝国的支持,让塞尔柱帝国畏惧不已,两国也划分好了疆界。塞尔柱帝国四面都是敌人,而又是国力大衰之时,多次派出使臣,要做帝国的属国,希望帝国为塞尔柱提供保护,但都被赵兴拒绝。赵兴明白,做属国是假,拿虎皮撑大旗是真。赵兴可不愿意得罪锡国,和阿拉伯帝国。
阿拉伯帝国要吞并塞尔柱帝国,完成天方世界的统一。而锡国(印度)与信仰天方教的突厥人根本水火不融。锡国是帝国的人力市场,阿拉伯是帝国的货物市场,帝国的海上丝绸之路,全靠这两个大国支撑。<!--ov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