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的官商之路,那是早就有预谋的。静海建总的陨落、丽景的迅速崛起,也可以说是张权与陈明行两人早就拟定的阴谋。
不可否认,这是一条很高明的策略。
耿一民担任静海市委书记以来,起用陈然当年提拔的一批中青年官员,得以在静海站稳脚跟,以强硬的姿态推动新城区建设,但是这些年来,国内一直在加强市府的行政职权,削弱市委对市府的制约权限,耿一民在与张权的争执中,从来就没有完全占据过上风,何况还有向义山在旁边制肘。七名常委中,耿一民确保所能得到的支持来自于秘书长司伟庆、常务副市长柳叶天,但这两人在常委中的排名比较靠后,另两名常委蔡略、张季兰都是出身静海的地方系官员,既不投向耿一民,也不投向张权、向义山。耿一民这两三年来一直不拘一格的大力起用新面孔官员,但在市委委员中,耿一民所能获得的支持也不具备明显的优势。
政治上的制肘,使得新城区建设在开始起遭遇相当大的阻力,耿一民不得不采取迂回策略为推动事情向前发展,将大学城、新市政大厦区域的开发权限授于静南区,将南港新城区域的开发权限授于南投,借此避开张权的干扰。
当然,新区开发已成必然的趋势之后,张权也调整策略,从当初的强烈反对变成现在的有限支持,将新城区除大学城、南港新城之外的其他区域开发权限重重牢牢的抓在市府的手里,所幸耿一民可以通过柳叶天来主导市府的动向。
不可否认,政治上的抵触与扯牛皮,牺牲相当一部分的效率,严重影响新区建设的进程,耿一民不得不谋取从政治上清除张权的途径。
张权的聪明之处,就是全静海的市民都晓得他贪,却没有确切的证据能将他扳倒。
静海建总!知道内幕的人都晓得静海建总是张权的致命弱点,但是张权、陈明行早就将静海建总置于体制的坚壳之中。静海国资办拥有静海建总26.2%的股权,属于第三类资产,国务院明确要求各地国资委、国资办从第三类资产退出。
耿一民曾让国资办出面推动对静海建总的重组,但是通过复杂手段而成为静海建总真正控制者的丽景却反过来要求并购国资办手中的股权。耿一民自然不会让丽景完全控制静海建总,但是张权也咬住“第三类资产”这一关键点,阻止国资办增资重组静海建总的计划。
必须有外来的势力,打破僵局!
当耿一民通过赵增之口,询问联投有无收购国资办手里股权的可能,林泉无奈的否定了这一可能姓的存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