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无,他无法可想,毕竟现实状况摆在那里,从严治军很可能会激起内讧,而且新败之后,敌情不明,就算勉强把部队拉出去,也不可能有什么作为。
可援军到了,那就不一样了。河内军再怎么弱,也是正规军,当主力不行,跟在曹仁身后摇旗呐喊,打打下手还是没问题的。
有了曹仁撑腰,他也敢于下狠手治军了。
内讧?看谁敢?子孝将军的大军就在不远处,谁跳出来闹事,谁就死!
李响的同道大多数都心思机敏,很有眼色的人,曹仁一到,他们就知道大事不妙,一个个都是偃旗息鼓,藏起来了。不过,林子大了,鸟也各种各样,总有那么几个看不清形势的,撞在张杨的刀口上,被杀鸡儆了猴。
有这些血淋淋的教训在,李响知道,自己的理想彻底破灭了。
其后的战局,也验证了这一点,面对两路大军的夹攻,即便神勇如太史慈,也没有任何解决的办法,只能且战且退,直至退无可退。
李响不知道多少次,在心里骂太史慈傻,十一弟更傻了。
这又不是什么必争之地,也关系不到整个河北大战的胜负,何苦这么执着呢?放弃一群草民逃跑,不是很简单的事吗?只要人没事,将来就有卷土重来的机会啊!这么简单的道理,那些青州人怎么就不明白呢?
他是真心不希望太史慈这支兵马就此覆灭,朝中有人好做官啊,哪怕自己不在青州辖下,有个做校尉,而且上升势头还很猛的亲戚,也是天大的好事呀!再说了,这兵荒马乱的时节,象太史将军这么讲信用又仗义的人,已经很少了。
尽管如此,他也没有助对方脱困的打算,不是没动力,只是没能力。他的本事全在嘴皮子上,那边真刀真枪的打得激烈,他起不到任何作用。
然而,人生就像是沧海泛舟,就是这么跌宕起伏,让人莫衷一是。
眼看着曹仁变阵,太史慈已无幸理,转机居然再次出现!
传说中的赵子龙横空出世,带着数不清的铁骑,铺天盖地的杀了过来。在他的强大攻势面前,吕旷军组成的密集阵势,就像是豆腐渣,顷刻之间,在两军接触之处,吕旷军的阵列就塌了一大块。随后,整个前阵瓦解的速度有如雪崩,眼看着就溃散了。
吕旷的布置,和斗者在前的惯例有所不同,他把最能打的亲卫放在了中军,既可以保护自己,又可以作为督战队。前军崩溃,未必就是灭顶之灾,至少中军还能顶一顶,延缓一下铁骑突进的速度。
可那赵云生得比太史慈还俊,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