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伏击、歼灭日军运输队为重点,再辅以对据点之敌进行不间断的骚扰,最后将海城的日军第三师团彻底孤立起来。
作战命令下达后,义勇军各部很快就行动了起来,特别是那些新加入义勇军的战士积极性极高。虽然他们的战斗力与老义勇军相比相差甚远,但是他们大多是海城本地及附近一些地区的人,对海城、析木城周围的地形、情况极为熟悉。而且他们当初对日军采取的作战方式就是游击战、骚扰战,再加上冯华、邢亮得自**军事思想的精华,因此这种打法对他们来说可谓“轻车熟路”,很有心得。
王英楷由于就是海城当地人,而且在海城周边地区极有威望,因此他在这次作战中发挥的作用尤其大。不但消息情报异常灵通,而且几乎所有的伏击地点都是他选择的。
作为旧时代里身处战乱的读书人,王英楷内心深处早就有一种“良禽择木而栖”的思想。自从结识了冯华以后,他就认定这个年龄与他不相上下的年轻人气质非凡,前途不可估量。几次交谈之后,他就抱定了跟着冯华轰轰烈烈干一场的想法;而冯华也一直有意招揽他,两个人可以说是一拍即合。
经过一些日子的相处,王英楷对冯华、对义勇军都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他虽是识多见广,但对义勇军的战略战术思想、武器装备都感到极为新奇。尤其是对那些带有枪架、能够连续发射子弹的武器(轻机枪、重机枪)更引起了他的好奇和重视。
通过冯华的介绍,他才知道早在1862年,美国著名机械师理查德-杰丹-加特林就发明了每分钟可发射约400发子弹的手摇式多管重机枪,这是现代机枪的雏形。1884年,美国工程师海勒姆-斯蒂文斯-马克沁制造出世界上第一支能够自动连续射击的机枪,射速达每分钟600发以上。去年年初,在非洲罗得西亚,英**队与当地麦塔比利人的战争中,一支50余人的英国部队仅凭4挺马克沁重机枪就打退了5000多麦塔比利人的几十次冲锋,打死了3000多人。
一席话听得王英楷张口结舌,他明白义勇军之所以所向无敌,除了士兵都接受爱国家爱百姓的教育、拥有勇敢献身的精神和严格的军事训练具有高超的军事技能之外,这些领先世界的先进武器也是重要因素。
当然他心中也有疑问:义勇军是怎样得到这么先进武器的?可是冯华不讲,他也只好闷在肚子里。他只是问冯华,何时能够给三团也装备一点儿这样的武器?冯华告诉他,一团、二团这样的机枪,是在马克沁机枪的基础上改进的,比马克沁机枪性能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