匡、礼亲王世铎和刚毅几人反对得异常坚决。而作为首辅军机大臣的恭亲王奕訢以及历来与翁同龢、李鸿藻唱反调的孙毓汶、徐用仪虽然没有反对,但也因此问题过于敏感,明显存在着一些疑虑和顾忌。最后,在几经争执不果的情况下,众人只得按翁同龢的提议奏请太后进行定夺。
军机议事散去之后,翁同龢又处理了一些日常事务,然后便派人去传召早已守候在宫外多时的冯华。冯华进京十余日,终于在毓庆宫上书房见到了此次京师之行迟迟未能见到的主角——光绪皇帝。
光绪给冯华的印象完全不同于慈禧,少了一种让人窒息的压迫感,却多了几分亲近与自然。他身材瘦削挺拔,本就白净的肤色由于身体虚弱而显得不是很健康。面带微笑稍显稚气的面容、清澈似水的褐色眼睛、满清宗室所特有的“隆准”式高高鼻梁以及刻画分明的下颌让光绪看起来别有一种迷人的魅力。由于不是在正式场合进行接见,光绪今天穿的很随意。头上带着一顶绣有金色花纹的黑缎子围帽,帽顶上有一颗用丝带打就的结子;身上穿的是一件淡蓝色长袍,上面罩着一件直垂到脚尖的淡红色比甲;脚上穿的是一双黑缎做的“粉底朝靴”。
当翁同龢引着冯华走近毓庆宫书房时,光绪的心情不由得一阵激动:自从那日得到“青苔峪大捷”的消息以来,冯华的名字就深深地印在了他的心中。正是这个横空出世的神奇年轻人,让自己于穷途末路之时看到了大清未来的希望,也让自己保留了最后一丝尊严。一次又一次,冯华带给自己的都是不尽的惊奇与希望,不知不觉间自己已经把冯华和他的义勇军当作了大清国的中流砥柱。
看到冯华在御案前跪倒请安,光绪从龙椅上站起身来:“冯爱卿快快请起,朕渴望见你久矣!”光绪简简单单的两句话,说的却是那样真挚和动情,以至于冯华也听得心中一暖,油然升起了一股亲近之感。
恭恭敬敬地立起身形,冯华面带着感动之色说道:“臣亦无时无刻都在思念着皇上!自来到京师闻知皇上为国事操劳成疾,臣心中一直忧心不已,每日都企望皇上的病能早日安康。今日终能一睹圣颜,冯华欣喜之极。”
冯华自从来到这个世界后,面对着生存的压力,城府越发的深沉起来。遇到事情不但镇静自若、喜怒不形之于色,而且是在什么场合说什么话,应对的十分得体。就像刚才那几句亦真亦假的官样文章,他说得也是情真意切、自然而然,一点儿都没有滞涩之感。
从御案后走出,光绪一面呼叫小太监“赐座”,一面快步来到冯华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