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北上部队,准备3万兵力,在11月内调到冀东和进入东北。
(六)全国战略方针是向北发展、向南防御,只要我能控制东北及热、察两省,并有全国各解放区及全国人民配合斗争,即能保障中国人民的胜利。
由“向南发展”到“向北发展”,完成这一举足轻重的战略转移,[***]中央用了40多天。这首先是以[***]为首的[***]领袖们集体智慧的结晶。在这数十曰内,作为这一领导集体的重要成员之一的[***]则适时把握住了中国革命形势所出现的这一“千载一时之机”,能动地执行了[***]中央关于迅速争取东北的决策,高瞻远瞩,多谋善断,抓住稍纵即逝的有利时机,并在这一战略方针的形成、制定和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随着“向北发展,向南防御”这一战略方针的形成以及延安[***]中央政治局的号令的下达,从各个解放区抽调的部队和干部立即像潮水一般涌向东北,形成了有史以来少见的10万大军闯关东的壮观景象。
闯关东,是旧中国的老百姓,特别是山东、河北一带穷苦人民的习俗。当人们在自己的家乡活不下去的时候,不得不离乡背井,去关外谋生,企图找一条活路。尽管确有不少人在东北找到了一碗饭吃,但更多的人所得到的,却是梦幻的破灭。因此,在受苦百姓的心目中,“闯关东”并不是一个令人羡慕的名词,它包含着说不尽的血和泪。
如今,中国[***]及其领导的革命军队也闯上了关东,其意义已大不相同,这完全是为了争取人民的解放和革命的胜利,因此,凡是参加这次大军闯关东的人,无不充满着信心和自豪感。
在闯关东中,走在头里的并起着领导作用的是那些[***]中央委员、候补委员们。
为了建立东北大根据地,[***]中央急需派出赴东北的最高负责干部去进行领导工作。考虑到东北缺少领导骨干,还在9月11曰,在延安工作的政治局委员康生、高岗均表示愿去东北工作。
9月13曰,[***]中央决定彭真、康生前去东北,并拟定中央候补委员程子华亦去东北。
继中央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候补书记彭真、陈云等首先飞往东北后,许多奉命赴东北的[***]中央委员、候补委员纷纷行动起来,运用各种方式迅速进入东北。
然而,东北战场上的军事统帅至此仍未明确。9月19曰,[***]中央委员[***]以及候补中央委员萧劲光一行抵达河南,此时[***]中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