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才是如今让王铭这些没有牵涉进入两道之事的官员们,最为担心的事情。
当今太子行事历来最不在乎什么身后事和个人的名声。
对于勋贵的信任圈子,也最多只停留在对秦王府老臣的子嗣,以及少许几个如萧锐和裴律师他们这般,早期太原府新政之时就跟随左右的人。
在之后便是新政科举上来的身世清白的寒门子弟。
若是这一次两道之事中,朝堂在一开始的失职后,随后平定地方问题之上再次表现拉胯,那等到两地之事结束,便是一大批有勋贵和世家背景的官员,被大面积的扫出朝堂。
革除功名......
“快!速速返回长安!我等必须即刻召集百官,在殿下和诸位藩王对两道动手前,将地方问题解决,缉拿贼首,不然......朝堂危矣!”
.......
“太子,李佑这孩子虽说这些年表现的不错,但你终究还是不能给他太大的权力,不然这小子肯定会做出一些混蛋事,到时候可就真的麻烦了......”
谁能够想到,这种话是一向敢怼天怼地怼空气,甚至于连皇帝都怼的阴妃说出的呢?
自从李佑就藩岭南道,掌握实权这位每天提起这个儿子的时候,脸上不要太骄傲。
然而,如今她却也是主动的找上了李承乾这里,明里暗里的劝说着李承乾,不要给藩王太大的权力。
李承乾似笑非笑。
“阴妃娘娘这话,不像是从你口中说出来的,倒像是孤的那位母后在劝说孤......”
他轻轻摇了摇头,却是不容置疑的直接拒绝。
“李佑是我的兄弟,流淌着李家的血,孤明白自己究竟该信任什么人,阴妃娘娘你们就不必再掺和这件事了,也告诉孤的母后和其他人......”
“后宫不得干政!”
这些时日,整个皇宫,或者说整个长安内外都透露着一股风雨欲来的紧张感。
由于礼部官员牵涉进两湖案的还不算太多,因而《大唐日报》《大唐新报》这些报纸上,也纷纷刊登了关于锦衣卫调查出来的,江南道和淮南道发生的事情。
同时,李承乾这位太子的命令,也同样传达到了民间。
大唐民间沸腾,大唐官场震动,大唐商界哗然.......
长安街道上,巡城的武侯正到处张贴着,接下来长安宵禁恢复的命令。
时不时有几名有着朝廷信使衣着的人,骑着快马奔腾出城,一副山雨欲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