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职业梦想起航计划”紧锣密鼓筹备之际,烟冉夕和梁谪羽遭遇了始料未及的阻碍。部分职业院校因教学任务繁重,难以抽出师资力量录制课程;企业也顾虑培训资源外流,对合作持谨慎态度。与此同时,山区家长对职业教育存在误解,认为学技术“没出息”,更希望孩子通过传统应试教育走出大山,导致初期报名参与计划的学生寥寥无几。
面对资源困局,烟冉夕通过公益论坛发起“技能共享”倡议,吸引了不少退休技工和自由职业者义务参与课程录制。她还带着团队前往企业,展示山区孩子刻苦学习的影像资料,以真诚打动企业负责人,最终与本地餐饮连锁品牌、小型电子加工厂达成合作,定制了符合山区实际需求的培训内容。梁谪羽则挨家挨户走访学生家庭,邀请已通过线上学习成绩显著提升的学生现身说法,用真实案例打破家长的固有观念。他还组织了“职业体验日”,带领孩子们到县城的工厂、餐厅实地参观,亲眼目睹技术岗位的工作场景和发展前景。
当第一批职业教育视频在山区学校播放时,孩子们眼中闪烁着新奇与向往。但新问题接踵而至:由于缺乏实操设备,理论课程难以转化为实践能力,部分学生逐渐失去学习热情。烟冉夕和梁谪羽紧急联系公益基金会和爱心人士,发起“技能工具箱”众筹项目,为每个参与计划的孩子配备简易电工工具包、烹饪器具等基础设备。他们还在乡镇文化站设立集中实训点,每周邀请本地工匠现场指导。
15岁的女孩小芸在接触手工编织课程后展现出惊人天赋,烟冉夕发现她的作品极具市场潜力,便帮助小芸注册线上店铺,将编织品推向全国。小芸的成功不仅让她家庭增收,更在当地掀起了“学技能、创收入”的热潮。越来越多的孩子通过职业培训掌握了一技之长,初中毕业后不再盲目外出打工,而是选择继续深化技能学习,或在家乡创业。
就在项目步入正轨时,一场突如其来的山洪冲毁了部分实训设备和网络线路。烟冉夕和梁谪羽带领志愿者连夜抢修,同时发起“灾后重建助学行动”。他们的坚韧与执着感染了更多人,周边县城的职业院校主动捐赠设备,通信公司也派出专业团队无偿修复网络。这场危机反而凝聚了更多社会力量,让“职业梦想起航计划”的根基更加稳固。
随着山区孩子的职业技能不断提升,烟冉夕和梁谪羽开始探索“校企合作定向培养”模式。他们与沿海企业签订人才输送协议,根据企业需求定制课程,让学生毕业后直接进入对口岗位。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发现部分学生因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