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随时会被屏蔽无法访问,请下载APP继续阅读。APP内容更加精彩,期待你的到来。点击确认开始下载。

第二十章 在路上(三)(4 / 6)

刹那灿烂 亨依尔 5425 字 3天前

也难得见到实利,所以早期他们招信徒很难,所以他们慢慢就采取了一些办法首先吸引人来,先聚到他们身边,然后再一步步的改变其中的一些人。最早大概是通过问医施药和施舍一些他们的新奇物件、义助等等这样的方法,就是施恩,国人讲究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所以慢慢的就开始向他们靠拢。随着它感召的人多了一些后,他们就想着要扩大教会势力,只是扩大势力那就需要用人至少把台子支起来,所以他们就会从信众中挑选出一下人来,教这些人说讲他们的语言,顺便再传授一些他们的文化知识,让他们过上好生活,通过这种榜样的力量,再一点点、一点点的渗透,于是这样的人就更是越来越多了。最早可能只是随手为之,播下火种,而随着信众的越剧越多,办成学校的样式进行集中授课就水到渠成了。因为他们不传四书五经,教的又和我们国家一直以来的乡试省试殿试的内容完全迥异,所以这些受教的人又为了标榜自身、显示区别,自号新学。然而这些人中往往都是家贫者居多,受了些益处后,就愈发的觉得所学之好,同时他们当中又有一些激进的人更是损贬传统授学的,说那是一家之学,称其为家学,最后这一论述居然传扬开来,以讹传讹的就都这么叫了。虽然这样叫大部分国人不喜,然而随着我们国力日衰,在国外列强坚船利炮的恫吓下,政府拒敌不力,国门大开,慢慢的外国人也开始大量的进入到国内。那些接受过所谓新学的人正当其时,因为懂得两边的语言,很是受到民间甚至是地方官府的尊重,一些人逐渐的就逐渐发迹起来,多是睨气指使、骄横跋扈的,又被不少老派人瞧不起。双方互相不对付,有时还会发生互诲之事,在新闻纸和官场上都有发生。然而随着内外接触的增多,一些开明的人士,尤其是一些官员,国外游历过后,发现所谓新学并不完全是那么一回事,所以就恳请遣员去了西方参学以图自强,誓要学成真正的新学。虽政府在少量开明人士支持下,获得了支持,但也只肯少量遣员,且多是要年幼者,然而肯背井离乡的人家实在是太少,尤其是内地人。所以多数是一些沿海地方才有人肯出走,更有一些人是出海谋生,在外打拼,攒了些家底、开阔了眼界后,自家让子弟去国外受教的。待这些人一批批的学成归来,虽说不像当初最早那些人一样命运改移,但也多有所成就,至少在国内新学的推广上主要还是要靠他们,现在的绝大部分新学就是他们所建。他们虽不同于部分前辈那么激进,但也有诸多的不甘,所以也就延续了新学、家学的分野。只是他们从国外带来不止是现在的新学,又有一部分新的生活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