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此,收获已满,杨彦之也给他自己搜罗了一些物件,不过种类也比较杂,只看来也大多都是他自己感兴趣的那些物件,我是个外行,自然发现不了其中的特别之处,不过他自己倒是挺欢心的。他却是不贪心的,选的也不多。终是看完了全场,见再也没什么可以再看的了,我们就出了展室,杨彦之在前面带路,去了一侧的隔间。隔间里有四五个人看来也是刚聚齐,正在等着的样子。我们一入屋,早先引导的那人赶紧起身给众人介绍,杨彦之他们都认识,我自己这里也只说葛姓。那人让人给上茶,然后又让人把我们选中的物件全都送到这里来。一见之下,那几人大概是没看到有自己特别在意的东西,似是也松了口气。在说起具体的物件时,原本他们对外是不说出处的,因中间可能会有一些阴私之事,只对我们看似是知无不言,言无不尽的,好在都是来路清白之物。一件件的物件大家过目,中间就有人悄悄的撤去了一些物品,剩下的这些,请了原主人一一说过得宝的过程,多是在破落户或是物件本家落败后的遗物,这些人应该也都是这行当里的行家,至少可以分辨得出一些古旧或者真假来。还好,我所想要的那几件物件中,居然没有一件赝品。意外之喜是那宝剑和匕也算是有来头的,宝剑是末朝时期曾经的一个高官的佩剑,剑的工艺和火候不清楚,只他后来因夷狄说,带领部下反了,兵败身亡,佩剑为原部下拾得。这人的后辈因生活艰难就售出了,倒也不贵,主要是因为收件的货主对造剑工艺火候也不懂,铭文在剑身根部,也不似史上有名宝剑的样貌。只对剑鞘有些研究,至少剑鞘算是个好东西,所以价格压的也比较低,那后辈估计也是困顿急了,反正比新打一把剑贵了不少的样子,也就没太计较出手。另一把匕即便是货主也是不晓的,只看造型迥异,和现时明显不同,有些像剔骨尖刀的样子,模样有点丑,只刃口风寒,锐利无比。货主当场拿了一沓约一分高的宣纸在木板上展平压实后,平放在地面上,平伸胳膊,用两个手指夹住匕柄,把匕刃尖向下自落。那匕应声而落,直接穿透纸张后,扎再木板上后就矗立不懂,尚有差不多一半的刃身露在外面,这锋利程度令人咋舌。匕柄估计是货主后来寻了匠人新制的,和匕看起来并不协调,只是方便手握。这匕确实是一屠户售出,他只说是祖传,除了锋利,也说不出个所以然来,也是试着卖出,改善一下生活。这货主也是喜欢这利劲,见也是个旧物件,要价又低,就当个玩意随手就给收了,只手柄处油腻难清,清理干净后柄身凸凹不平,也不像是铭文的样子,拿在手中又有些膈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