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
大臣们看完了,俱都沉默在当场。这是规矩,皇帝还没有发问,作为臣子是不能够抢先发表自己的观点的。
康熙皇帝清了清嗓子:“咳咳,现在罗刹国派了使者,我们怎么应对?”
明珠眼疾嘴快,听得出自家主子话语里的得意的神色,当即一通马屁奉上:“必是我皇威泽四海,年前刚刚平定三藩,正是我朝兵马强盛之际。如今台湾郑经一死,更是不足为虑。西边的准格尔也是偃旗息鼓,此乃盛世之兆。臣斗胆猜测,想必罗刹畏我攻彼,先遣使求和之意。”
一旁的索额图看到康熙皇帝被明珠说得面带喜意,连忙也说了一通奉承话,大意也是如此。清朝平定三藩之乱,虽然国库空虚,耗资靡非,但是却也锻炼出了一批敢战的军队和一大批优秀的将领。想必罗刹国看到自己平定内乱以后可能会对他发动进攻,所以先派使者求和。
康熙被说的心花怒放,但是表面上自然应该有大国君主的风范,没有对明珠和索额图的奉承点评,大概也是默认了。转过头问道:“南怀仁来自于西洋,可曾听过这罗刹国的名声?”
南怀仁,早先担任的是钦天监的钦天监正的职务。康熙最为倚重的汤若望死后,为了继续让西洋传教士帮助他打造大炮,特地把南怀仁调任工部,成为工部侍郎,二品大员。
西方自文艺复兴以来,不仅仅是贵族和早期资产阶级开始学习知识,这些原本就垄断知识的传教士更加积极学习了。抛开那些天主教的迂腐贪婪之辈,这些宗教人士里也是蕴藏着许许多多的杰出之辈。
此时的专业教育还未盛行,一般而言什么都会学一点,什么都会一点儿,但是不怎么精通。但是南怀仁同汤若望一样不仅博学而且还颇为精通。历法,数学,天文,地理,钟表,枪械,在清国大概都算得上专家了。因此颇受康熙重用,成为继汤若望之后目前在清国最受重用的西洋传教士。
南怀仁作为在北京的西洋人里的高官,是可以同清国皇帝直接对话的人物。再加上他又是属于“乐于助人”的传教士,因此会经常帮助在北京的西洋人解决一些同当地政府或民众的纠纷,也是颇具名望的人物。而通过这些受他帮助或到教堂做礼拜的来往东西方的商人,他也了解了一些沙皇俄国的事迹。
南怀仁就大致把他在欧洲“流浪”的时候了解的关于俄国的信息以及来到清国后从朋友和教友口中得知的消息,简单的向康熙讲述了一下。从商人口中得到的消息,莫过于俄国新任沙皇彼得一世击败异教徒的光辉事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