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大,却是一本万利的事情。
然而这么多人,大型活动如同后世印度等地朝圣一样,每次都有踩踏事件发生。要知道基隆城娱乐活动缺乏,人们都被束缚在工地上,一天到晚地干活。只有工作的生活,实在是太压抑了。虽然安排了不少书生专门给百姓说书,普及新法,但仍然难以忍受每天的枯燥。大型活动,难得的放松,几乎是家家户户全体出动,造成的治安压力可见一斑。
联防军和捕快其实所负责的事情并不多,基隆城并不算鱼龙混杂,人口结构很单一,所以出现的犯罪很少,家家户户有钱有粮有工作,还有官府分配的房子,日子过得踏实,哪里有人动什么歪心思。
基隆城唯一的缺点就是文化生活单调,除了富商大贾外,一般百姓都是均富,生活都差不多。城池刚刚筑成,外来人口比较少,城市的服务业还没有发展起来。这些都需要时间才能发展起来。
篝火晚会也开始进入正轨,一场大型的娱乐节目开始了。节目都是百姓们自编自演的,比较粗俗,但非常符合他们的视角。
基隆广场上搭起了十多个两米高台,围着这个高台的是大大小小的火堆,围住火堆的是基隆百姓,差不多有十万人,真是盛况空前。
到了节目后面,一些受水灾逃入上京的难民也自编了一个节目。
洪水滔天不见日,家园汪洋无处逃····草根树皮都食尽,路边多遇饿死骨····官僚地主杀流民,流民鲜血随水流····这是一首民歌《灾年记》,描述的正是熙宁元年的水灾所造成的民不聊生的情景,赵兴也是第一次听到。曲调凄凉婉转,闻者落泪不已。赵兴的心也好像被锤子锤了一般,这场水灾虽然不是他造成的,但是边关大战使得朝廷无粮赈济,他是脱不了责任的。
灾年的景象,下面坐着的有很多都是昔日的灾民,都是亲身经历过此种情景的,其它百姓也没少受过灾年之苦,听到这种曲调都感同身受,纷纷痛苦不已,特别想到灾荒中死去的亲人,难以自己。
虽然是喜庆的筑城完工典礼唱这个曲调,有点不合氛围,但是这首歌曲不仅让人回忆到过去的艰难,更珍惜现在衣食保暖的生活。
坐在赵兴身边的钟离老汉就是原来的灾民,因为四大学府招收懂农业种植的人才,钟离倒是进入了济世学府,成了学士。现在是基隆城的屯田司的屯田令。因为学士的身份得以坐在赵兴的身边,虽年过六十仍精神抖擞,在基隆城指导农业生产。老人家本来就经验丰富,到济世学府深造了一段时间后,知识面也开阔了许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