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那些所谓隐士截然不同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儒家的“入世”思想能在后世大放光芒,由此事可见一斑。而当我跟一同学聊起子路问津这一故事的时候,她随口而出问了我几个问题:孔子为什么要问渡口在哪里?为什么让他的学生问,不自己问?他是大哥吗?他为什么要避世?为什么要寻找天下太平之法?也许每个人的人生观价值观的不同,她问的这些问题不无道理,我却不知道如何去回答。我们并不需要以社会稳定为己任,有亲人和朋友的陪伴外加一份稳定的工作似乎就是我们追求的全部。但也许大凡圣哲的人生都是相似的。孔子于我的印象是生前潦困不得志,死后却享受无尚虚荣。他的治国理念,他的仁爱思想,李商隐《贾生》中的一句: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我认为是极其适合他的。君王有时将他当菩萨一样供奉着,为的是向外人表达自己的诚心,而实际对孔子的政治主张不屑一顾,虚与委蛇,甚至反感。所以,处在乱世中的孔子,在中年以后,选择周游列国,如丧家犬般颠沛流离,来传播自己的政治理想和道德人格,虽四处碰壁,仍毫不气馁,自信坚定。特别是当他困于陈蔡时,又饿又病,前不着村后不靠店,绝粮七日,仍坚持讲学论道,弦歌之音不绝。最后得之于楚兵所救,才幸免于难。虽然梦想都值得尊敬,但是孔子被后世的人称之为圣人,也许是因为他有我们都不曾拥有过的梦想高度,并为止忘却自己的生死。我常想:当圣人孔子身处春秋战国,看到这个诸侯争霸、生灵涂炭的乱世时,不知道他内心迷惘过没有?不知他放弃过没有?看到自己的治世思想被人蔑视、被人奚落时,不知内心退却过没有?也许他迷惘过,也许他想过放弃,也许他想过退却,但他还是一如既往,以“明知不可为而为之”,走了一条连君子都不想走、不敢走的道路,这或许作为万世师表的他最璀璨的人格和精神。老实说,我很不喜欢读古文。因为我不会翻译,而一旦翻译出来我又能静下心去读,谈论着别人不懂的文字,对于自己也是一种享受,或许还有一点小小的虚荣。我能够做到当生活环境乱七八糟就像战火硝烟弥漫一样的时候,像孔子一样去避世,去另辟蹊径,去寻找让自己生活的更为轻松更为快乐的办法,却万万做不到像他一样仍旧坚持自己所坚持的,或许这就是信仰,是更深层次的坚持,而信仰是不会被任何东西所动摇的。我没有信仰,但是我希望我能去找到,发现自己的信仰,我也想去体验一下坚持的魅力,去体验不为凡事所动摇的决心。不是像成为像圣人一样的人,理想更不可能跟他们一样伟岸,但我希望自己和